在岁月的长河中,有许多事物如同流星划过天际,绚烂而短暂,最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在我心中,最难忘怀的便是那些逐渐消失的老手艺——修理制作木杆秤。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工作需要,我有幸成为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员,亲眼目睹了社会上流行、商场交易、百姓普遍使用的不同时期的木杆秤。当时最有名的是,打有字号的老秤,当属蔡中兴制的记号。因年龄差异,我没有见到过蔡中兴本人,常接触的是他的长子蔡豹子、次子蔡禄、三子蔡小福。按家庭排序,长子是制作杆秤技术继承者。他的修制精度、外观在县境内方圆百里,信誉名声都比较高。
蔡记老店,位于县城南大街路西,据说有近百年的历史,他家是从禹县迁过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他家的店前悬挂有宝丰县木工厂修杆秤门市部的招牌。当时他家的店面生意红火,时不时有人前来买秤,也有人来修配损坏的秤。木杆上的铜星发亮是怎么来的?定盘星是咋定出来的?我怀着好奇之心,利用工作之便或下班时间到蔡师傅家亲眼看他制作木杆秤的过程。一回生,二回熟,时间一长,和蔡师傅成了好朋友。
制作木杆秤是一门十分精细的手艺,必须拜有师傅,或者是门里家传,而且工艺流程复杂,从选材、刨圆、(分粗刨、细刮)浸碱水、磨杆、划线、镶头、上刀子、校杆(确定盘星位置)、选秤锤、钻眼、上秤钮、分步、划刻度、钉秤星、着色、系绳、抛光、校验、待计量部门检定合格、钉合格标牌等二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细心操作,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闪失,做出来的秤就不合格甚至报废。
木杆秤部件主要有,秤杆、秤钩、秤钮、秤盘、秤砣、秤星、秤环、秤刀子组成。手工打眼是个细活,打眼这道程序很需要细心和耐心,稍有疏忽就会钻坏秤杆,前功尽弃。一个伙计在店里学徒十年以上,师傅才放手让其打孔,打好孔后,将特制的铜丝插入孔中,剪断用割丝刀敲打铜丝,突出的铜丝锉平,秤杆上便出现了一个个刻度,秤花是不同的花形图案,不是行家还真是做不出来。一杆承受十五公斤的秤,要钻将近三百个秤孔。制作杆秤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上色,上色一般原木色,个别的需要个别的色,再抹上蜂蜡,用珠子反复磨擦,待秤杆上的亮点格外显眼,至此一杆秤才算完成。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那首曾经广为传唱的《清官谣》相信人们不会忘记:“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定盘的星。”歌词明确告诉了我们秤砣在秤中的分量,做秤准不准靠秤砣,这缩斤少两都是靠秤砣做手脚,而杆秤灵不灵是由秤钮和刀子决定的,秤钮距离还决定所称的重量。俗话说:“秤称人心”。曾经有不少黑心商贩愿意出高出原来数倍的价钱,让蔡师傅给他做“七两秤或八两秤”,拿这种“黑心秤”去赚“昧良心钱”,每次蔡师傅都是把这些无良商贩赶出门,骂得他们狗血喷头。蔡师傅凭良心做秤,是一个正直的人,所以他做的秤名声在外。
秤的历史非常久远,在民间使用也非常普及,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一世纪就开始使用木杆秤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将标准定为十六两为一斤,于是秤开始在民间大量使用。一桩桩生意,就在秤杆与秤砣的此起彼伏之间成交。上纪世五十年代,为便于计算,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换算方式改为十两为一斤,上世纪九十年代与国际标准接轨,改市制为公制,实行公斤制。
在民间,老百姓把秤作为一种吉祥物,将其视为“当家财神”寓意为有“秤当家,家财兴发”之意。一个当家人要识秤、会用秤,不然的话就不称职。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全民经商。秤的普及进入一个高峰期。由于杆秤价格低、携带使用方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杆秤或几杆秤,便于买卖交易一些农副产品。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电子秤等现代化计量器具开始出现,木杆秤由于制作工序多,工艺要求高,制作利润薄,开始进入衰退期,并逐渐被电子秤取代,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姚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