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父城·故事总第4738期 >2025-02-25编印

宝丰书院考略
刊发日期:2025-02-25 作者:  语音阅读: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多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教学内容以读“四书”“五经”和习“八股文”等为主。其教学方式,采取个人攻读、相互问答和集中讲解等。讲学主持人称“山长”,山长聘请辅助教学人员称“儒学监”。山长和儒学监多为科举出身的知名人士。山长、儒学监一起挑选文品皆优的生员或县试合格的人员入院研习功课,以应乡试的需要。

  据有关史料记载,宝丰书院最早追溯到宋代。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的高峰。大理学家程颢在宝丰商酒务监办酒税时曾创办春风书院,讲学劝义。他招聘师资,“择子弟之优者,聚而教之,广置学斋、粮具,朝夕督教”。嘉庆二十二年《增修程明道先生祠碑记》记载了他的弟子朱光庭在春风书院求学的故事:“昔朱公掞见先生于汝州,逾月而归告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今考其地即在于此(商酒务春风书院)。是先生之教,不必择地而施。而适值监税于汝之时,朱公掞自他方来,且得以坐春风,则当日应山滍水间,敦诗书,说礼乐,躬亲其教者,又不知若何鼓舞于春风中也。”可见当时讲学的盛况,程颢也由此赢得了“如坐春风”之誉。

  关于程颢,朱熹说他“身益退,位益卑,而名益高于天下”。程颢胸怀洒落,诲人不倦,循序善诱,故听他讲学的人才有“如坐春风”之感。《宋史》说他“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到书院从学者云集,大大地树立了春风书院的威望。由于创办人程颢人称明道先生,故此书院又称明道书院。元代废除。明代参政杨子器当政时在宝丰县城内大寺贾侯墓左旁重建明道书院,至明朝末年停办。康熙年间,春风书院予以修复。宝丰著名学者李宏志(1667~1742年),在此担任主讲20余年,朴学笃行,尤工古文辞。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李秀发在宝丰城内旧察院设春风书院。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知县胡元吉将旧察院书院改建于县署东。书院有地三百五十亩,全年地租银四十三两,增添基金两次约五十千文,年息一分,作为书院经费。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知县秦伯度对书院予以修葺。自此,不仅建筑规模扩大,教学水平也逐渐好起来。道光三年(1823年),知县谢兴峣上任时,很多人愿意去书院学习。道光五年(1825年),他又将书院拆卸改建,进一步扩大规模。

  在程颢创办春风书院的同时,宝丰县城东四十里翟家集(今属李庄乡辖地)祖师庙内创办有巾车书院。后因故停办。至清光绪初年恢复创建,时有教职员3人,院生30人,年支经费为书院学田地租(河南教育通史记载)。道光十二年(1832年),知县李彷梧等增经费钱一百千文,予以修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该书院改建为翟家集公立初等小学堂。

  清代以前,在宝丰县东父城遗址白雀寺曾设培文书院。清代光绪初年恢复重建。有教职员2人,院生25人,年支经费为学田地租。宣统年间(公元1909至1911年),改建为白雀寺公立初等小学堂。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宝丰知县胡权在城南30里的山上修建应滨书院。

  据道光十七年《宝丰县志》中,《新建心兰书院碑记》《新建养正书院碑记》记载,清道光六年(1826年),知县谢兴峣分别在城西关外创建心兰书院、在城内西街节孝祠空地创建养正书院。心兰书院有讲堂3间,翼房2间,学舍8间,大门、二门各1间,道光十五(1835年)年六月,河水陡涨,冲塌九间,知县李彷梧重建。养正书院有校舍6间。

  据《河南教育通史》记载,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知县李彷梧在宝丰县城内东大街创建雅集书院,有教职员3人,院生38人,年支经费钱一千一百七十千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李存智、刘燮改建为宝丰县官立高等小学堂。

  又据陈树刚先生《宝邑碑铭》一书中,《创建同人书院碑记》记载,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城东薛庄曲氏家族在村东创建同人书院。碑中记载:“曲子蔼然行生动念,于此量蕃畬,所出慨然,有善与人同之志,爰相吉地,创建书院于薛庄之东,守香望滍,山川灵秀之气胥。于是乎,在乃构讲堂、列书斋、营厨灶、置几榻。至学田则割地之,用作延师之资”。

  据《河南教育通史》记载,至清末宝丰境内共有书院9所。从宝丰书院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看,清代以前宝丰的书院有两个特点:一是由名师巨儒创办书院、主讲书院,如春风书院。二是由家塾性质的个人办学发展到私学。最初由私人出资或乡绅共同筹集资金兴办,政府以赐田的形式予以赞助,这可以叫“私办公助”,如薛庄的同人书院就是这种情况。纵观历史无论哪种情况,书院都为宝丰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全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