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凛冽的寒风,在春风的轻声细语中悄然退却,当和煦的阳光和绵绵的细雨浸润着萌生春意的大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在期盼中翩然而至。“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时节气温回升,冰雪渐融,空气湿润而透亮,淅淅沥沥的春雨敲打着屋檐的沉寂。雨水是生命萌动的关键,一场恰如其时的雨就显得格外珍贵。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是耕耘和播种的季节。雨水节气是一个颇为重要的分水岭,严寒的坚守过去了,正月的狂欢结束了,雨水充沛,大地复苏,新一年的耕种开始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播种下的是希望。春雨如饴如膏,泽润着经冬的土壤,这知时而降的春雨正是人类的生命之水,风调雨顺关系着全年的收成,关系着民生和社会的和谐。数千年的漫长经历和切身体验,使我们的民族建立起对春雨的特殊感情。春雨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果腹之愿,早在《诗经》中就有对隆重祈求春雨的场景描述。
自古以来,一年四季的雨水中,春雨是最能唤起人类创作欲望的自然景物,总能唤起人们最诗意盎然的一面。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迁客骚人都以最大的才情来描绘春雨带给人们的欢欣和希望,抒发对春雨的美好感受,赞美春雨对大地的普惠。民间有句老话叫“春雨贵如油”。《尔雅》《淮南子》中把春雨称为“甘雨”,《左传》誉为“膏雨”。这些譬喻不单描绘春雨的润泽,还表明了珍贵。“膏”“润”“甘”等字眼成为文学作品描述春雨的常用词,“春雨如膏”更成为古代科举考试常见的诗赋考题。著名诗人杜甫、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苏轼等,都有描写春雨的佳句名篇至今为后人传诵。孟郊的“昨夜一霎雨,无意苏群物。”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些佳句流传至今,除了与诗人高超绝妙的艺术创作手法有关外,还与中华民族对春雨普遍喜爱的浓重情结密不可分。在雨水节气这天听一场美妙的春雨,吟诵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就是属于雨水的仪式感。
春雨的重要性也使之成为人们形容美好事物的惯用物象。父母生育、抚养子女就像春雨滋润万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因此,人们把父母之爱、父母的抚育之恩比作春雨,亲切而生动。此外,古人还以春雨来比喻君臣、师生关系。
雨水,不仅带来了自然的生机,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符号,也是我们与传统文化相连的纽带。在这个充满诗意与希望的节气里,让我们一同走进雨水的世界,探寻它背后的故事与奥秘,感受那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赵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