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要闻版总第4752期 >2025-03-17编印

小笤帚“扫”出村民幸福生活
刊发日期:2025-03-17 作者:  语音阅读:

  3月13日,在肖旗乡丁岭村的笤帚加工坊里,47岁的王永涛将捆扎整齐的高粱苗平铺在地面上,细心地洒水润湿。一旁的村民双手翻飞,阳光下金黄色的高粱苗在村民们手中被捆扎成崭新的笤帚。

  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丁岭村就有着手工制作笤帚的传统产业,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如今已成村里的支柱产业。

  “每年我都会从内蒙古采购优质的高粱苗作为原材料。这种高粱苗质地坚韧、吸水性强,制作出的笤帚非常结实耐用。”该村笤帚加工大户王艳辉介绍道。他的加工点有十来个工人,每人每天能加工70余把笤帚,每把笤帚加工费1.3元,一年下来每名工人能增加收入2.5万元。

  作为本村笤帚加工产业的代表,王艳辉对这份事业充满了热情,“我从年轻时候就干这个生意,到现在已经干了20多年了,从家庭经营发展到现在,加工规模也在慢慢扩大,我们也在不断尝试着创新。”意识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王艳辉和他的儿子王生根利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广告投放和直播带货,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每到下半年至年底的销售旺季,产品供不应求。

  丁岭村的笤帚加工产业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了村民就业。生产大户聘用村民时采用计件工资模式,工作时间灵活,没有年龄限制,非常适合村里的妇女和老人。

  “在这里干活时间很自由,接送孩子上学和干家务活两不误,还能有一份收入。”村民牛春梅平时需要照顾孩子,扎笤帚的工作不仅让她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个月还能有一份不错的收益。

  如今,丁岭村像王艳辉这样的笤帚加工作坊共有八家,带动了11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该村的笤帚加工产业在一步步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笤帚、锅刷、小笤帚、亭杆、锅排等多种同类型产品混合经营的模式。今年笤帚的批发价为10元一把,锅刷、亭杆、锅排等副产品10-40元不等。凭借着优良的品质和实惠的价格,村里生产的笤帚深受市场欢迎。产品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通过物流远销安徽、江苏、河北及山东等周边省市。笤帚年销售量70万把,锅刷等副产品销售量2万件,年产值达790万元。

  近年来,肖旗乡对丁岭村笤帚加工产业高度重视,将该产业作为助力丁岭村乡村振兴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目前已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多方帮扶发展,如今形成了“政府引导+规模化生产+多元化销售”的营销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双赢。

  从金黄色的高粱苗到结实耐用的笤帚,从田间地头到线上直播间,丁岭村的笤帚产业正以崭新的姿态焕发出勃勃生机。小小笤帚不仅“扫”出了村民的幸福生活,更“扫”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与经济共进的振兴之路。   (王世超 任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