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父城·故事总第4753期 >2025-03-18编印

贺晴堃: 写作要有自己独特的疆域
刊发日期:2025-03-18 作者:  语音阅读:

0000.jpg

  2024年12月,29岁的贺晴堃有些忙碌。12月6日至8日,她在郑州参加了“全国名刊名家与河南青年作家面对面——2024新时代、新攀登改稿会”活动,16日又赴郑参加河南省第七次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以下简称省青创会)。

  贺晴堃在宝丰县城长大,95后的她是省作家协会会员、市新文学青年学会副会长,曾任《大观》编辑。她读大二时出版散文集《橘子味的时光》,2022年出版长篇小说《突围的星空》,作品散见于《中国校园文学》《儿童文学》《中国铁路文艺》《当代小说》《文学港》《都市》《作家天地》等报纸杂志,文章入选《新世纪河南女作家作品选》。

  12月27日下午,贺晴堃如约来到市区凌云路名门天街的一处休闲茶馆,脱掉外套、肩围方巾的她,看起来气质清爽。“我觉得我是最近几年才真正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的,走上这条路,可能与我的阅读习惯有很大关系。”采访伊始,她这样回顾自己的写作之路。

读书“我要读到结尾”

  1995年,贺晴堃出生在宝丰火车站附近的居民区,在她的记忆里,奶奶是个文化人,喜欢给她讲故事,“奶奶读过书、考过学,常给我读一些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等,铁拐李、张果老的故事,那时候觉得特别有意思”。

  贺晴堃的父亲一直在教育系统工作,特别爱读书,而且读的不止文学类书籍。贺晴堃上小学后,每逢周六周日上午,她的父亲就骑自行车带她去县城人民路上的新华书店看书,“他看他的,我看我的,直到下午回家”。

  就这样,她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贺晴堃觉得自己和写作的缘分,与童年经历有直接关系。上小学三四年级时,英语辅导班的一位老师喜欢和她聊天,还向她推荐了青少年版的《简·爱》《飘》等外国经典读物。

  她最初选择阅读的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些大事件的背景我很陌生,也读不懂。但我读不懂只管读,会读到结尾。像《汤姆叔叔的小屋》,读着读着不想读了,但有种力量拉着你,告诉你应该看到结尾。”她笑道。

  《汤姆叔叔的小屋》结尾有一个黑人跪着向天祈祷的场景,她记得特别清楚,“那种渴望救赎与自由,祈盼灵魂永生的情形,有一种极强的震撼感。《飘》的结尾,斯嘉丽说‘明天就是另外一天’,其实也是在对你说——人生永远都有希望。总觉得一本好书应该读到最后,这样才能最终揭晓它和你心灵、命运的关系。”

  尽管如此,她说那时候文学创作对她来说很抽象,“我读的并不是太多,比不读书的要好,比爱读书的要差。”

大二出书“运气好”

  因为爱读书,贺晴堃上初中时开始写一些东西。当时正流行博客,她写了一段时间后,重庆一个高中老师在博客里发现她的小文《蓝色梦幻》,和她建立联系,并对她的写作提出了不少的修改建议。

  “这让我很开心,甚至比后来发表文章都要激动。文学催生的许多人生机缘很奇妙。”《蓝色梦幻》修改之后发表了,那一年是2008年,贺晴堃13岁,“从我小时候直到上大学,爸爸都喜欢带我去旅游,我很向往蓝色的海洋。”初中时,她还在《中学生学习报》《课堂内外》等学报杂志上发表了一些作品。

  2015年,贺晴堃入读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大二时,她的作品《橘子味的时光》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公开出版,一时在学校传为美谈。这是她的第一本书,由她在高中写下的一些青春记忆的散碎片断组合而成。当时她没想到郑州一家文化公司负责人看到后很快拿到书号,出版后她竟然还得到了几千元稿费。谈起这件事,她归结为运气好,“初生牛犊不怕虎呗”,如今回看,她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差,不会再看”。

  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她有时间就坐公交车到市区中兴路上的新华书店淘淘书。她说写作并不是她的全部,她很喜欢摇滚,偶尔会打打架子鼓。

文学创作“我手写我心”

  2020年,贺晴堃大学毕业进入宝丰县文联,从事当地的《宝丰文艺》编辑工作。2022年,她辞职受聘于开封的《大观》杂志社,成了一名编辑。

  2022年是她文学创作上收获很大的一年。这一年,《宝丰作家文丛》出版,6位宝丰或宝丰籍作家、诗人各出了一本书,其中有知名诗人蓝蓝、简单等人的作品以及贺晴堃的小说《突围的星空》。宝丰县邀请省内专家学者对这套丛书进行研讨,作为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贺晴堃的作品受到河南文艺出版社原总编辑、评论家单占生,郑州大学教授、评论家刘宏志等人的好评,普遍认为其语言干净、流畅,细节真实、真诚,起点很高。

  对此,贺晴堃说,她写《突围的星空》时刚好25岁,在青春没走远的时候,把一段有所托付的情感都安放在文字里。她坚信这是每一位作者创作时都会有的初心,“《突围的星空》本身我并不很满意,但年轻的真诚却很珍贵”。

  在《大观》工作了半年多,她就回到了宝丰,开始从事自由写作,包括小说创作及文案策划等。尽管做文学编辑时间不长,但她认为那段时间至关重要,“当时我接触了一些新的文学思维,打破了许多从前创作的认知局限”。

  “我比较随性,男孩性格,我手写我心吧,想哪儿写哪儿呗。”贺晴堃说,她去年有段时间写的更多内容是儿童文学,今年下半年重新转回严肃文学,对创作本身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她的微虚构作品《耶利亚》被《上海文学》官方公众号推送,这在我市文学界尚属首次。她的少儿奇幻童话、五六万字的《飞过越灵崖》,江苏一家出版社已确定近期出版;《牵手追风的孩子们》是教育帮扶题材,也将由陕西一家出版社出版。

  贺晴堃近年来的创作引起我市文学界人士广泛关注,我市知名小说家、省小小说学会副会长胡炎说,贺晴堃是我市90后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在儿童文学和纯文学领域都有颇为亮眼的表现。她善于打破常规思维,选择刁钻的角度切入人物灵魂深处,探查人性的复杂和幽微。语言灵动、奇诡而富有张力,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创作思维方式本身就具有先锋性、现代性和鲜明的异质性,在文学风貌上初步形成了颇具个性化的绮丽景观。

  市作家协会主席孙希彬说,我市文学佳作频出,大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但由高原到高峰,需要一代代作家接力攀登。贺晴堃是近几年我市青年作家中的优秀一员,希望她勤学习、多感悟、沉住气、憋足劲,勇攀文学高峰!

  “我觉得写作要有自己独特的疆域。”贺晴堃说,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曲径通幽的过程,怎样找到内心那片深幽的圣地,除了作家本身的努力和才华,就是要勇敢,“泥沙俱下,百舸争流,年龄并不是真正的优势。岁月很长,越是沉蕴珍贵的事物越要用一生的尺度丈量。不问归途,风景自在路上”。(王春生 文/图)

    来源:平顶山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