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要闻版总第4759期 >2025-03-26编印

走基层 看发展
李庄乡—— 十余年绿化路 荒山变“金库”
刊发日期:2025-03-26 作者:  语音阅读:

  仲春时节,李庄乡南部的山坡上生机涌动。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伏牛山浅山区仿佛披上了一件嫩绿的绸衣。

  然而在13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裸露的岩石、飞扬的尘土和村民无奈的叹息。“那时候家家上山采石,炮声一响,粉尘、碎石满天飞。此后,山秃了,村民的钱袋也越来越瘪。”3月23日,68岁的姬家村村民王海卿站在林间感慨。

  2012年,李庄乡以姬家村为试点,开展封山育林工作,一场持续十年的“绿色革命”就此展开。截至目前,全乡累计造林1.4万余亩,种植有杜仲、槐树等,村民则在房前屋后栽种桃、杏、梨等果树1.3万棵。曾经的采石场变成了林场,裸露的荒坡被30余万棵苗木覆盖,森林覆盖率从不足20%跃升至46%,姬家村更接连获得“全国绿化千佳村”“国家级森林乡村”称号。

  为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海洋”,每年冬春季,李庄乡在关键通道上设置2处防火检查站,部署27支应急队伍进行24小时轮值巡护,邀请林业专家定期到山林中查看树木的病虫害情况。

  在幸福村森林防火检查站,应急队员祁玉丹正对进山车辆逐一检查。林间,村里党员干部带头垒砌的4000米石砌防火墙蜿蜒山间,3万块取自林地的山石筑成“人工长城”;“蓝天卫士”监测系统与40处高清探头织就“天网”,实时捕捉火情隐患。该乡分管林业的二级主任科员魏建廷介绍,在2024年的森林防火、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不间断开展防火巡查、林木病虫害防治检查,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干部群众一起用“铁脚板+科技眼”筑牢森林的安全防线。

  勃发的绿色生机,也悄然改变着山乡的经济脉络。依托4900亩生态林,当地发展出“树上结果、林下生金”的立体模式,100余户村民养殖的柴鸡等“飞”进城区商超;民宿傍山而建,游客可体验“挖野菜、住民宿、观星宿”的野趣;马庄村的3000棵巨紫荆与800株果树更将村庄装点成“花果村”。

  变化同样体现在马庄村村民李士妮的笑脸上。站在自家庭院前,李士妮指着刚冒出嫩芽的梨树说:“以前房前堆碎石,现在满眼是绿,城里亲戚来了都不想走。”

  作为“一村万树”行动示范村,马庄村不仅种植紫竹300余丛,还修缮了多处古井凉亭,将20亩闲置地改造成休闲公园。  

  全乡类似的变化不在少数:祁家村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百亩土地发展葡萄种植,实现年产值70万元,集体经济增收26万元,并吸引50万元社会资本建成农家乐项目,年缴承包金5万元、带动10人就业;马庄村以“一宅变四园”盘活闲置土地,种植花木3000棵、新修道路5300米,配套安装路灯50盏、健身器材20套,通过“双绑机制”建立人居环境管护资金池;龙池村的万福阁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500亩山地规模化种植枣、山楂等经济作物,配套建设的民宿集群可解决60人就业……

  “十余年的生态振兴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更是发展资本。我们将深化‘两山’转化路径,构建‘古树探秘+溶洞观光+森林康养’的生态IP矩阵,同步探索碳汇交易机制,让每棵树都成为乡亲们的‘绿色存折’,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能。”李庄乡党委书记冯宇航说。        (张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