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要闻版总第4762期 >2025-04-01编印

走基层 看发展
“菌”“虫”结合巧循环 增收致富有远见
刊发日期:2025-04-01 作者:  语音阅读:

1-4-1-01.jpg

  3月28日,在张八桥镇姚店铺村农业产业园金耳种植大棚内,一排排菌棒摆放整齐,姚店铺村党支部书记、宝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桂玲正在观察菌丝生长情况。“现在菌包里金耳菌丝已经长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就等它长出‘金疙瘩’啦。”徐桂玲说。

  金耳被称为“植物燕窝”,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是一种筵宴佳肴和保健佳品,而且种植周期短、产量高。2024年,徐桂玲多次外出考察后,与福建菌种培育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由该团队提供技术服务与指导,并回收金耳菌产品。当年,宝成种植专业合作社试种了5万棒金耳菌,每棒可产2朵金耳,每斤鲜金耳菌市场价在30元左右,烘干过的金耳菌市场价在每斤200元左右,年前金耳菌已经成熟采摘完毕。

  徐桂玲说,今年2月,按照订单公司要求,合作社又试种了30多万棒金耳菌,每棒可产3朵金耳,目前菌棒已经上架,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可以采摘了。预估每棒可采摘金耳1斤左右,目前市场价大概在每斤10元到20元。“现在,合作社固定用工30余人,长期用工达到50人左右,每人每天工资在50元至150元之间,带动了周边群众务工就业,每年还向村集体经济缴纳租金10万元。”

  种植金耳效益好,但金耳采摘过后剩下的菌棒废料如何处置,也曾让徐桂玲犯过难。经过团队老师介绍和实地考察,合作社引进了两个“高手”。

  在一个特殊的大棚里,有两排隆起的高50厘米左右的田垄,上面铺着一层秸秆。徐桂玲翻开料土,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引进的专门吃菌棒废料的‘高手’——独角蜣螂和白星花金龟种虫。”  

  独角蜣螂、白星花金龟幼虫都喜食初步腐烂的各类杂草、木属腐烂有机物等。“金耳菌棒废料中仍含有丰富的木质素、纤维素等营养成分,把这些废料进行粉碎、杀菌等预处理后,能满足独角蜣螂和白星花金龟幼虫生长需求。”徐桂玲介绍说,每吨菌棒废料可转化饲料约800公斤,实现了菌棒废料的资源化利用,减少了菌菇种植产业的固体废弃物排放,促进了农业产业间的良性循环。

  目前,该合作社购进了10万余元的独角蜣螂和白星花金龟种虫。“别看虫小,它可是个宝。”徐桂玲说,白星花金龟子幼虫可制成饲料添加剂,每公斤售价40元左右;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虫沙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市场价每吨1000多元。独角蜣螂的成虫是一种中药材,市场价12元一斤,做宠物虫甚至可以卖到70元一对。

  徐桂玲算了一笔账:一个菌棒成本在3元左右,种虫从产卵到幼虫需要大约两个月,等到今年金耳菌采摘期结束,正好赶上幼虫大量繁殖,菌棒废料可以直接用作幼虫的饲料,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卖虫沙、幼虫等获得的收入,目前基本上与菌棒投入成本持平。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将会获得更多收益。

  “如果试验成功,我们将鼓励农户在家养殖,通过‘党支部+产业园+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增收,拉动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徐桂玲信心满满地说。 (巫鹏 董培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