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仅仅是日历上一个静止的节气符号,它是鲜活灵动的动词,在岁月的长河中跳跃、延展,勾勒出一幅幅饱含深情与敬畏的生活图景。
清明,是“踏青”。当清明的微风拂过,大地如同被一只温柔的手轻轻唤醒。人们纷纷迈出家门,脚步轻快地迈向郊外。那漫山遍野的嫩绿,是大自然在清明时节精心铺展的绒毯。桃花灼灼,似少女羞涩的脸庞,在枝头浅笑;油菜花金黄灿烂,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涌起层层花浪。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奔跑,手中的风筝在蓝天白云间翱翔,那高飞的风筝,仿佛带着他们对春天最纯真的向往。老人们则悠闲地坐在树下,看着儿孙们玩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踏青,是人们与自然的一次亲密拥抱,在这生机勃勃的季节里,感受生命的律动,汲取大自然赋予的力量。在踏青的脚步中,我们触摸到春天的脉搏,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清明,是“祭扫”。怀着一颗虔诚而庄重的心,人们走向那片宁静的墓地。墓前,献上一束鲜花,摆上几样祭品。那鲜艳的花朵,象征着对逝者的敬爱与思念;那冒着热气的祭品,承载着生者的关怀与牵挂。人们轻轻擦拭墓碑,拂去岁月的尘埃,仿佛要将与逝者共度的时光重新擦亮。在墓前,或静静伫立,默默倾诉着生活中的点滴;或虔诚鞠躬,寄托着深深的哀思。祭扫,是生者与逝者跨越时空的对话,是对亲情的坚守与延续。那袅袅升起的香烟,带着人们的思念飘向远方,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感受到亲人的牵挂。在祭扫的过程中,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珍贵,也学会了珍惜眼前人。
清明,是“缅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缅怀逝去的亲人,更缅怀那些为国家、为民族英勇献身的英雄烈士。翻开历史的画卷,无数英雄的事迹如繁星般闪耀。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我们走进烈士陵园,那一座座庄严的墓碑,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英勇与无畏。献上花篮,默哀致敬,我们在心中铭记他们的奉献。缅怀英雄,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他们的精神,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缅怀的思绪中,我们汲取着精神的力量,坚定着前行的信念。
清明,还是“传承”。长辈们在清明时节,将家族的故事、先辈的教诲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勤劳、善良、坚韧的品质,随着话语传递给下一代。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认真聆听,心中种下了家族精神的种子。家族的传统习俗,如制作清明粿、插柳等,也在这一天被精心演绎。在制作清明粿的过程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将糯米粉与鲜嫩的艾草混合,揉搓、包馅、蒸熟,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温馨。插柳时,孩子们亲手将柳枝插入土中,感受着生命的延续。传承,让家族的血脉得以延续,让民族的文化得以弘扬。在传承的行动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根,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清明,这一动词,串起了自然与人文,连接了过去与未来。它让我们在感受春天美好的同时,铭记生命的意义;在缅怀逝者的过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传承文化的行动中,延续民族的血脉。每一次清明的践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先辈的敬意、对未来的憧憬,坚定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聂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