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窗口是政府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是凝聚民心的“桥梁纽带”,更是基层高效能治理中的“重要角色”。
近年来,我县坚持“大党建”理念,以“红色引擎”激发服务动力,推动党建与政务服务双融合、双促进,在队伍建设、数字赋能、效能提升上持续发力,以更高效、更便捷的政务服务推动基层高效能治理。
“红色帮代办+党员示范+服务型党组织”,凝聚为民服务“向心力”
5月7日,走进县政务服务大厅,党员志愿者身穿红马甲主动热心引导群众,党员示范岗工作人员佩戴党员徽章礼貌耐心服务群众……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民,县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实施党员干部“赋能续航”行动,成立由20名党员组成的“红色帮办代办”服务队,设置20个党员示范岗,深入开展“戴党徽、亮身份、作表率、优服务”系列活动,将党员身份“亮”在岗位上,服务群众“冲”在最前方。
“戴上党员徽章后,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作好表率,主动服务好办事群众。”县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政务服务大厅党员帮办代办员刘春丽,一边帮助群众办理业务一边说道。
“让党员们‘站出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其他工作人员,更有助于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县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局长赵向兵说,目前,该局正在积极整合机关和政务服务大厅39个进驻单位、85个窗口、70名党员,成立政务服务功能型党组织,构建“支部牵头+党员示范+全员联动”组织体系,让党员的集聚效应发挥得更加充分。
“集成办理+数据共享+审管衔接”,打造数字政务“流程图”
随着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服务人民群众的阵地不再仅仅局限于政务服务大厅,还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网上大厅”。
在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中,我县依托河南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通过发布2467项县级政务服务事项,绑定2467个模板,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领域事项、数据、应用、管理等标准规范,推动各审批业务标准统一、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实现了“数据跑”替代“群众跑”。
“不用再多窗口跑,只要手指动一动,网上就办了。”这是市民吴先生办理餐饮店“一件事”的真实体验。
“我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实落地。”赵向兵说,目前,通过河南省政务服务网、“豫事办”APP等渠道可申报办理退休申报、开办运输企业等21项省级统筹事项,受到了企业、群众的广泛好评。
不仅如此,我县还通过推进政务数据归集整合,建立健全审批信息推送机制,将政务服务事项办理信息和结果同步推送至行业主管部门,搭建审批监管“衔接桥”,形成了信息共享、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审管衔接新格局。据统计,目前已入库电子证照18.6万余张,在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发布政务数据目录1145余条,信用信息数据1000多万条。
“下放事项+服务增值+优化机制”,构建便民利企“服务链”
在肖旗乡便民服务中心,许多群众办完事后纷纷感慨,“原本需要到县政务服务大厅才能办理的事项,现在不出乡也能办理了。”
群众办事的便利得益于我县积极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
近年来,我县聚焦基层政务服务质效提升,以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办事”为着力点,精准梳理民生领域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在完成省定下放乡级150项、村级32项政务服务事项的基础上,将个体工商户登记、社保登记等30项原县级权限下放至乡镇。
“事项下放、服务下沉,方便了群众就近办,提升了服务效率。”赵向兵说,在持续提升服务质效中,我县把增值化服务作为“关键一招”,推动公证、金融、免费刻章等政务服务衍生事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实现供给服务从“有什么给什么”变为“要什么给什么”,为企业、群众提供全周期衍生服务,让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更佳。
与此同时,我县立足建立长效机制“破难题”,通过常态化开展“一把手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官”及满意度回访等活动,变“被动受理问题”为“主动发现问题”,为政务服务工作“把脉问诊”,进行“全面体检”,推动政务服务从“可办、能办”向“好办、快办”转变,让办事企业、群众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蔡长伟 蔡鹏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