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父城·故事总第4791期 >2025-05-20编印

宝丰清凉寺传奇
刊发日期:2025-05-20 作者:□ 赵民强  语音阅读:

  编者按:清凉寺村,位于宝丰县城西北20公里,文化底蕴深厚,这里被称为汝瓷的发源地。汝官瓷的烧造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曾是皇帝御用贡品。

  然而,随着北宋灭亡和金人入主中原而窑毁人散,汝官瓷烧造期仅辉煌了二十多年,之后汝官窑窑址便沉入岁月的尘烟中,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千年悬案。2000年,河南省文物保护研究所经过6次发掘,在宝丰清凉寺发现汝官窑遗址,终于解决了这一历史悬案。当年,该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此,清凉寺村一夜走红,再次成为人们探秘的话题。

3-5-20-3.jpg

资料图

  关于清凉寺的故事,从古至今在宝丰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主要有《清凉寺汝官瓷传说》《芝麻支钉传说》《皇姑楼传说》等。这些传说影响了后人的文学创作,如李国文的小说《缘份》、彭中彦的小说《窑祭》、常文理的小说《汝窑传奇》等,这些小说都是以传说为原型而创作的。

  民谣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件”“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清凉寺、聚宝盆、泥土变成金”“要穷烧天青,十窑九不成”“做人无德行,烧汝瓷难成”等。

汝官瓷传说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汝瓷名列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即汝、官、哥、钧、定。汝瓷因产自汝洲而得名(宝丰在宋时属汝洲,故名)。宝丰清凉寺是汝官瓷的原产地,汝官瓷是汝瓷瑰宝。

  相传八百多年前,宋徽宗赵佶做了一个梦,梦见雨过天晴。他对梦中见到的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那种颜色非常喜爱,就给全国的烧瓷匠人传下圣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赵佶的圣旨当时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最后是清凉寺的匠人技高一筹,烧制的瓷器内置玛瑙,土质细腻,骨胎坚硬,似蝉翼,又像螃蟹爬过留下的痕,故素有“梨皮”“蟹瓜”“芝麻花”之说。这种“天工与清新”的境界,古朴、浓厚、柔美、静雅的风骨,一下子就倾倒了那位对道教如痴如醉的文人皇帝。

  对于汝官窑,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传说,传说宋徽宗下旨“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先后两任瓷器官没能烧出天青色瓷器,第三任瓷器官连烧两炉均告失败,回家后闷闷不乐。他七岁的女儿问其原因,他说:“前两任瓷器官已经被斩,我再烧不出天青色瓷器就要被杀头。”女儿问:“如何才能烧成天青色?”她说:“有活人跳入其中即可,可我怎忍心加害百姓。”当汝瓷官烧第三窑时,女儿乘人不备跳入窑中,窑器崩裂,光怪陆离,其后现出天青色瓷器。

  一件件精美的汝瓷就这样被造出来。

  但辉煌一时的汝官窑仅仅存在二十多年,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中。

  因为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

  当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官瓷的博物馆不足十家,藏品只有七十余件,遂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

芝麻支钉传说

  清凉寺有个王家闺女名叫王锦霞,王锦霞长大后皇帝选美进了皇宫,后来当上了宋朝皇帝宋徽宗的正宫娘娘。

  王锦霞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瓷器,当上娘娘后还是不停地往清凉寺跑,帮助当地烧瓷器窑主一起把瓷器烧好,这天,娘娘一行又来到清凉寺窑场,实地察看工匠们的生活。来到她娘家王老族长的窑口,王锦霞拿起一件瓷器看了看,对老族长说:“常见的瓷器施釉不及底,支钉手指头那么粗,烧成后支钉痕粗大,一点也不美观,能不能把支钉烧做小点,这样就能做满釉也增加了汝瓷的观赏性。”老族长说:“行,这好办,我们再想办法。”第二天起来,老族长拿一个支钉说:“娘娘,你看看,这样大小行不行?您给这东西起个名字吧。”王锦霞看了看,只有芝麻粒大小,很满意:“我看就叫芝麻支钉吧。”“用芝麻支钉满釉裹足支烧就能改变您说的缺陷”,老族长接着说。那个支钉端只有芝麻大小,烧成后的痕迹几可忽略。王锦霞赞叹道“老族长真了不起,这个小小的改变就能使瓷器的品味大增,让所有的窑都改用这种支钉吧。”老族长得到娘娘的夸奖十分高兴说:“我现在就通知各窑改。”因为改了支钉,以后烧出的瓷器出现了胎厚釉薄,器底留有芝麻大小不等的特点。

  从而使清凉寺的汝瓷又提高了一个新的档次。

皇姑楼传说

  清凉寺村有个红色三层楼那么高的建筑就是皇姑楼,说起来这里有个传说。

  宋朝有个皇帝叫宋徽宗,他的正宫娘娘叫王锦霞,王锦霞和清凉寺村的王家是一家子,王家是开封“三槐堂”的一支。常年以烧瓷器为生,王锦霞小时候也经常来清凉寺村住,一住少则十天八天,多则半月一月,也因此与汝瓷结下不解之缘。有一年,皇帝选美王锦霞被选入宫内,由于她文采美貌出众,得到皇太后的赏识,后来在皇太后的帮助下,她当上了正宫娘娘。

  当上娘娘后,王锦霞并没忘记清凉寺,于是她就常常回到清凉寺,帮助当地的艺人提高汝瓷制作工艺。在王锦霞的组织下,他们发现了有利于制作汝瓷的响浪河水,这条河的水不仅清澈见底,而且就是在夏季也非常凉爽,并且富含各种矿物质,是制作汝瓷的优质水源,清凉寺也由此而名。后来,王娘娘和艺人们在老鸹沟又发现了制作汝瓷需要的玛瑙石,在王锦霞娘娘关心下,当地的艺人烧出了“雨过天晴云玻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的绝世珍品。

  王锦霞带着烧出的珍品,离开清凉寺回京送给皇帝。

  王锦霞离开之后,清凉寺的老族长召开了家族会议,商议修建皇姑楼事宜。看到众人到齐了,老族长说:“咱们三槐堂的老姑王娘娘,为了咱这汝瓷出了大力,要不是咱娘娘,咱也烧不出这么好的瓷器,咱不能忘本。我寻思了很久,该为娘娘做点什么。大家合计合计,看做什么好?”

  众人七嘴八舌,各出妙计。老族长看见意见不能统一,站起来说:“大家说的都不错,我看这样吧,咱们为娘娘修座楼,一来,让娘娘常回来住住;二来,这楼以后也是个见证,让我们后人知道,汝瓷有娘娘的大功劳。大家看这个主意好不好?”

  “好!”众人一致拥护,老族长看大家都同意,再提议道:“这楼的名字嘛,我也想了几个,叫娘娘楼不如叫皇姑楼好,咱们的后人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咱王家的老姑进了皇宫。”

  老族长的提议获得一致通过。

  这就是清凉寺皇姑楼的来历。

  皇姑楼,成为清凉寺村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