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了!终于出水了!6月17日傍晚,位于观音堂示范区大石扒村的打井现场一片沸腾。伴随着隆隆的打井机声,一股水柱儿从地下375米处冲天而起(如图)。看着飞溅出的水花喷洒在干涸的土地上,喷溅在人们的身上和脸上,旁观的村民纷纷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不一会儿,这一喜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山村。
“真是没想到,打几百米深硬是找到水了,这可是老几辈子人都没有见过的事儿,尝尝水还怪甜哩,太感谢政府了。”今年86岁的李中喜老人激动得老泪纵横。
大石扒村位于观音堂示范区政府西1公里处,属浅山丘陵地貌。全村328户、近900口人,是有名的缺水村。下辖大石扒、北沟、上和平、下和平4个自然村,各村居住比较分散。在脱贫攻坚时期,该村曾经打过一眼水井,但由于深度不够,各自然村之间供水仍需翻山越涧,加上距离太远且管网老化和今年天气大旱等多种综合因素影响,一度导致全村群众吃水困难。
村党支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及时向示范区党工委汇报情况,积极与县水利部门沟通,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带领相关人员深入实地查看,了解情况,科学勘测,寻找合适点位。
“375米只是打出了上层水,要确保群众一直有水吃,必须打出下层水才行,目前已与打井队的技术人员进行沟通,水井深度准备确定在410米以上,待井打好后,再全部整修供水管网,彻底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大石扒村党支部书记李春生说。
据了解,在打井期间,该村两委干部与驻村工作队克服天气炎热、大风等困难,始终轮流坚守在打井现场,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搞好后勤服务,把好“民生工程”质量关,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虽然只是一口水井,但它关系到群众的安全饮水,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主要保障。村党支部要强化责任担当,切实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努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让‘民生工程’真正惠及群众,让一股股泉水真正成为滋润示范区产业发展的雨露甘霖,成为注入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观音堂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商科峰说。 (杨德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