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4822期 >2025-07-07编印

应河湾里是我家
刊发日期:2025-07-07 作者:  语音阅读:

  我的老家位于河南省宝丰城南应河东岸,村西二里许是应河,应河和村西之间是马街书会会址。应河在我们村西南角向东南打了一个弯,如伸开的臂膀拥抱着这片古老土地,也深情地拥抱着我们这个小村。

  旧时,在这个河湾的河道上,有一座宽约有两米、呈“之”字形、条石板铺架的多孔桥。桥面被沧桑的岁月打磨得溜光溜光的。桥东麦田有一座低矮的火神庙,平时香客稀稀拉拉,正月初一、十五,香火十分旺盛。马街书会起源有10种说法,其中的禳灾说、祈雨说、还愿说,就源于这座庙。

  千百年来,应河水滋润着这片土地,肥沃的土地哺育了两岸的生生息息,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人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述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也伴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小时候,母亲带我去马街赶集。回来时,我总缠着母亲在这里待上一阵子,或鞠水洗脸濯足,或听那潺潺流水,或在河滩浅水处捕鱼捉虾。如今,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每年正月十三马街书会,我都要到这里走一走,让久居在外的身心得到放松。

  记忆中,每年进入腊月,村里一方面组织人出外写大戏,一方面组织年轻人,在火神庙东的空旷田野上,夯土搭戏台,为马街书会对大戏做准备。昏黄灯光下,大家围坐在火炉旁,扳着指头细数着,来年的春节和马街书会能来多少亲戚和艺人朋友,需要备多少食材和床铺,年年如此,乐此不疲。

  到了正月十三,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不怕山高路远、风大雪急,自发地相聚这里,支起摊位,亮起嗓子说上一段,仿佛这就是他们一年中最大的欣慰;对于赶马街书会的人来说,不赶则是一种失落、一种缺憾。

  春节前,我回到了老家,见到了村里的老艺人李天一。小时候,我常见他带着说书班子游走在三里五村。那时,无论是谁家办事,都要请他演出,我也常听他唱坠子书。如今,他已逾古稀,开了一个河南坠子传习所,义务教大家河南坠子,还设了一个“马街书会艺人接待之家”,在马街书会期间义务接待艺人。

  暖阳下,李天一家正带着家人打扫卫生,他说:“过去,生活条件不好,还免费、热情地接待艺人;现在吃穿住用不愁,政府大力支持,咱更要做好招待!”

  移步马街书会会址,马街书会牌坊、刘兰芳艺术馆、中国曲艺交易中心、中华曲艺展览馆、书会桥、说唱俑雕像,以及河岸林立的名人苑和书状元苑等,装扮着应河湾这方土地,使这里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和新时代的气息。

  在刘兰芳艺术馆前,恰遇听完戏走出来的胡邦立老人。他乐呵呵地说,过去,马街书会就热闹3天,书会一结束,艺人一走,游客一散,就剩下一片麦田;现在,这里成了风景区,天天有人来旅游,天天有艺人演出。

  今年正月十三,天气晴好,马街书会盛况空前。说唱俑雕像前的广场上,震天的锣鼓声、欢腾的龙狮舞、滑稽的节目表演,让观者目不暇接;美食广场和非遗大集上,热腾腾的羊肉冲汤、浆面条、小米醋,令品尝者赞不绝口;说唱区内,536个摊(棚)、1915名艺人各显身手,河南坠子、天津快板、京韵大鼓、平调三弦书的摊位,一摊连着一摊,说唱者上至87岁的老人,下至6岁的顽童;观赏者有本地的戏迷,也有外省的游客,还有慕名而来的国外友人……

  脆亮的檀板声、悠扬的弦声、南腔北调的嗓音,汇成了一曲裹着泥土、烟火味的交响曲,涤荡着我的心胸,激荡在应河湾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郭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