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回眸百年风雨历程,从经济视角来观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管理金融工作的?红色金融在河南如何星火燎原、百花齐放?7月1日,河南日报第3版,全面报道红色金融在河南的前世今生,其中,用较大篇幅编发了位于我县商酒务镇赵官营村的中州农民银行总行,让我们透过历史烟云,寻迹那红色记忆。
盛夏时节,绿意正浓。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镇赵官营村,一座古朴的两层土坯房静静矗立。
青色瓦片覆顶,正面两扇红色双开木门庄严肃穆,门上方的两扇小栅栏木窗透着岁月的痕迹。“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中州农民银行总行旧址)”的字样,无声诉说着这里曾经承载的重要使命。一家红色银行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如同一把利刃撕开了国民党军队的防线,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中原解放区版图迅速拓展的同时,这里的经济形势却岌岌可危。一方面,国民党法币恶性通胀肆虐,物价飞涨如野马脱缰。另一方面,市场流通货币杂乱不堪,除法币外,银圆、铜圆及地方杂币混杂使用,比价混乱,严重阻碍物资流通与民生恢复。中原解放区急需建立属于自己的银行并发行统一货币,以此来掌控经济战场的主动权,稳定经济秩序。
1948年1月25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果断作出《关于发行中州农民银行钞票的决定》,明确提出通过发行中州币实施三大任务:一是统一货币体系,确立中州钞为中原解放区唯一本位币,终结货币乱局。二是建立金融秩序,通过“打击法币、利用银圆、依托冀钞、推行本币”策略重建经济生态。三是支持战争需求,解决部队后勤供应与财政开支问题。
随后,以中州币为有力武器,中原解放区开展了一系列驱逐法币的艰难斗争。“中州币发行之初,曾遭到部分人的抵制和破坏。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多采用印制假中州币等手段故意破坏经济秩序,所以我们每天都要仔细甄别收到的钱币,一旦发现假币,便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没收,或盖上‘假币’的章交还缴款单位。”中国银行漯河分行原行长、原许昌中州农民银行出纳员姚文学告诉记者。
一系列行动成效明显。据《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记载,中原解放区截至1948年9月底,根据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四个军区不完全统计,从中州币发行进入市场后的3个多月中,在62个县约1320万人口的地区范围内,排除了100万亿元至120万亿元蒋币。“中州票,呱呱叫,拿着银圆买不到”,这样的传唱,也表明中州币在群众中的认可度与公信力极高。
随着中原解放区局势逐步稳定,1948年8月23日,中州农民银行总行在豫西宝丰县宣告成立。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的特设机构和唯一一家区域性随军银行,它肩负起中原解放区金融财经工作的重任。至1948年年底,中州农民银行总行直辖管理着郑州、开封、洛阳、许昌分行和白坡办事处,分辖管理的分支行覆盖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陕南等区域,所辖县级以上机构达116个,以河南为中心,辐射安徽、江苏、陕西、湖北四省,形成了一个庞大而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
发展至后期,中州农民银行将信用业务提到了重要位置,明确开展存款、贷款、活存透支、区内汇兑、企业投资、代收款项等六大类业务,并加强对工厂、手工业等国民经济亟须领域的扶持。其中为应对恶性通胀创新设计的“折实存贷”机制尤为瞩目。该机制在贷款发放时,依据当时小麦、布匹等几种主要商品的价格,将贷款金额折算为相应的实物数量;在还款时,按照归还同等数量实物对应的货币值加上利息进行结算。这可有效规避通货膨胀对债权债务关系的扭曲,极大保障借贷双方的利益。这也充分彰显了金融工具在稳定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
直到1949年12月,中州农民银行职能转并至中国人民银行,中州农民银行名称及印信停用,结束了其光荣的历史使命。
“中州农民银行虽退出历史舞台,却奠定了中原金融网络骨架。它不仅是战时的货币武器,更是新中国金融体系的‘摇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平顶山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