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特 刊总第4829期 >2025-07-17编印

夏日荷花美名多
刊发日期:2025-07-17 作者:  语音阅读:

  荷花是夏日的“代言人”。当夏日的荷花迎面扑来,是最繁盛时的美,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韵,是一身清凉的诗意,是挡都挡不住的热情。古代文人雅士爱荷花,还给它取了各式各样的“美名”。

  莲花。严格来说,荷花与莲花并不是同一种;荷是莲科的一个分支,而莲则多指睡莲。但既然是同一家,那么莲、荷通用,也就理所当然了。在诗词中,莲大多指代荷。汉乐府《江南》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唐代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芙蓉。荷花别名“芙蓉”,亦称“夫容”。汉辞典《尔雅》解释道:“芙蓉之含敷蒲也。”李时珍解释,芙蓉就是“敷布容艳之意”。汉代司马相如则把卓文君比作出水芙蓉,以显其容姿秀美。《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唐代王昌龄《采莲曲》诗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明代高启《次韵周谊秀才对月见寄》:“明宵圆景未便亏,落尽夫容江色净。”

  芙蕖。荷花别名“芙蕖”,亦作“芙渠”。古人用它专指已经开放的荷花。西汉初期成书的《尔雅·卷下·草类》:“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中薏。”清代秦松龄《和吴弘人见赠之作》:“尊酒共君秋夜醉,满庭清露湿芙蕖。”宋代苏轼《江城子·江景》曰:“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菡萏。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出自《尔雅·释草》:“荷,芙渠……其华菡萏。”又《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唐代李璟《摊破浣溪沙》诗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宋代欧阳修《西湖戏作示同游者》:“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藕花。荷花的口头俗称,因农民种植莲藕而得名,在古代社会及现代农村被广泛使用。而在文学作品中,用得其实并不多。唐代孟郊《送李翱习之》:“新秋折藕花,应对吴语娇。”宋代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荷华。其实就是荷花,古时“华”通“花”,因此在诗词中,两者实为一,并不能算作别名。《诗经·国风·郑风》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朱华。朱为红,华即花;所谓朱华,便是指红色的花,因荷花多粉色,因此也以此颜色为名。朱华之名,最早见三国曹魏文学家曹植《公宴诗》曰:“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唐代王勃《采莲赋》也有诗句:“咏绿竹于风晓,赋朱华于月夕。”明末陈子龙《酬舒章向疾之作用原韵》:“黄鸟鸣层阴,朱华长幽沼。” 

  水芝。这个名字,一半出其形,一半出其性。芝是指荷叶微卷如灵芝,水即水生。明代介绍栽培植物的著作《群芳谱》记载:“荷为芙蕖花,一名水芙蓉,一名水芝,一名水芸,一名泽芝,一名水旦,一名水华。”另有晋代崔豹《古今注·草木》记载:“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花之最秀异者,一名水芝,一名水花。”唐代陆龟蒙《奉和袭美题达上人药圃》曰:“山荚便和幽涧石,水芝须带本池泥。”

  在古代文人雅士笔下,荷花雅称繁多,除此以外,还有浮友、水目、水旦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灵草、净友、玉芝、水中芙蓉、水宫仙子、君子花,以及天仙花、红蕖、溪客、碧环、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静客、翠钱、红衣、宫莲、佛座须等,不一而足。如“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凌波踏明镜”,就是宋代诗人张文潜用来形容荷花圣洁高雅品质的美丽诗句。

  荷花之所以有那么多的雅称,足以可见人们对其所爱之深,更是文人雅客绕不开的诗意。毕竟它在如此火热的季节中,给人们带来满眼清凉与满池芬芳,谁能不爱呢?当然,这些雅称都是中国深厚文化的元素和根基,从中我们也可窥见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和广博。

(聂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