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父城·故事总第4832期 >2025-07-22编印

姚店铺村藏古韵
刊发日期:2025-07-22 作者:  语音阅读:

  张八桥镇姚店铺村是省级传统村落,位于宝大公路(现在称汝瓷大道)旁,过去这里是宛洛古道的一部分。从宝丰县城驱车十多公里,路旁“姚店铺村”几个鲜红的大字赫然写在一块立着的大石头上。沿公路两侧是各色门店,有超市、理发店、饭店等。行至中段折向北一条街道进入老街,则别有一番洞天,柏油路面干净整洁,墙体绘画栩栩如生,各种绿植生机盎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新画卷。

  村中大多是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红砖青瓦房,也有年代更久远的土墙瓦房,这些房屋是由解放前后的草房翻新而来。古老的郑家旧宅位于村子西北部,是清代建筑,述说着该村久远的故事。近年新建的房屋多数集中在村子靠南的地方,砖混平房结构居多。在姚店铺,不论是旧宅故居,还是20世纪的半新不旧的房屋院落,在这里协调统一,不因风格不同显得突兀,四条南北主街、两条东西主街把这些民居串在一起,让这些古宅新院在点和线上安静地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里。

因窑货得名

  姚店铺村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据史料记载,自唐代就有人居住,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曾是宛洛古道上的一个驿站。

  宋朝时,这里曾是汝瓷窑货交易地之一,称为“西窑店”或“西窑店铺”,距此东去二里还有个“东窑店”。东窑店在宋时最为兴盛,每天瓷器交易量很大。随着北宋的灭亡,清凉寺官窑民窑毁于战火,以经营汝瓷为主的东窑店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人散店撤,到明朝中期只剩下西窑店。据史料记载,该村当时街道上的商铺鳞次栉比,经营有鲁山梁洼产的瓷器、禹州神垕产的瓷器。开始时叫“西窑店铺”,随着东窑店不存后逐渐叫“窑店铺”,再后来因该村姚姓人的铺面最大,慢慢就叫成了“姚店铺”。

  因这里只卖梁洼和神垕的瓷器,就有了梁洼和神垕的窑烟不能碰头的传说,一碰头就下雨。当地有“梁洼与神垕窑烟打架,大雨要下”的古民谚,戏言是吕布和貂蝉情到深处落下的泪。大家认为貂蝉是神垕人。

  姚店铺之所以靠陶瓷兴盛,是因为紧靠陶瓷产地清凉寺和梁洼,又地处宛洛古道的重要节点上。宛洛古道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现代公路、铁路的开通,才逐渐式微。历史上,该古道是连接洛阳、南阳的交通大动脉,商贾云集,马帮、驼队,推车的、挑担的络绎不绝,给姚店铺带来了长期而绵延不断的繁荣。

村里故事多

  从清代到民国,姚店铺村最显赫的家族是郑家。郑家南大院旧宅位于村西北部,清代建筑,原为二进宅院,保存完好,一、二进院现在分属不同的人家,前院五间过屋后门被堵死。过屋为硬山顶双坡屋顶形式,山墙顶部有九条装饰线,线下三角处雕有两个圆形图案,上图为鹿,下图为莲。荷花和鹿都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动植物,雕刻在一起有一路连科的美好寓意,更有高洁富贵、长寿吉祥之意。后院即过去的二进院,有二层主房三间,北厢房三间,南厢房二间。主房挂有“张立老宅”牌子,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宅院里住的是张换成。张换成是张立的哥哥,张立现居住在该宅的南面另辟新宅。主楼和北厢房上锁,张换成住在南厢房。

  时年92岁的张换成,眼不花,耳不聋,而且很健谈。我在村里走访时,寻找能讲村里故事的人,别人都说就他一肚子古古经。还说他会看风水,掐八字,我们见面时他拿出不少发黄的药书,说是会看病。

  简单说明来意后,张换成先带我察看这座二层楼房。这栋楼有两扇方窗为整块石头镂空雕刻而成,网格状的窗孔被有序的窗棂分割得均匀整齐,孔与孔之间的窗棂是一个个梅花瓣;二层为木质楼板,后墙为两个石质圆券窗,前脸为长方形木窗,4扇木雕镂花门。硬山瓦顶,山墙上有白灰钩成的悬鱼图案,有鹿、鱼、莲花、菊花、惹草等,被人们赋予“福、禄、财、寿”“连年有余”的美好祈愿。“七”数在万事万物中,乃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之节点。七级青石台阶寓意“步步登高,平步青云”。

  张、何、兰、马是姚店铺最早的四大姓氏,有“何一岭、兰半坡、张家没有马家多”的传言。意思是说,何家占据的是岭上地,兰家占的半坡地,张家的地虽然没有马家多,但都是围着村子的肥沃地、近地。

  大营人吴垣是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进士,以科举进身为翰林侍讲学士,曾是雍正皇帝的老师。大营郑氏始祖郑守玉是军士出身,由浙江丽水迁至宝丰大营,其第十代后人郑鋡,幼年失去父母,被吴垣收养。

  郑鋡长大成人后,吴垣赐给他一个丫环当妻子,吴家在姚店铺买了几十亩地,让郑鋡夫妇到此经管收租,并在此磨面供吴家吃。郑鋡靠一头骡子拉磨磨面,除供吴家以外还卖面,慢慢起家。其后来子嗣先后建设北大院、南大院、西大院、当中院、南小寨五处郑家大宅,大小房屋300余间。然而历经沧桑变迁,郑氏后人留在村里的并不多,屋舍少数被分送百姓,多数被扒掉改造。如今只剩南大院、北大院花厅、当中院主楼,以及4口老井保留完好,现在的村民们依然受用。

  民国时期,该村郑家郑发西、郑郎斋上过燕京大学,郑花敏上过河南大学。曾有两人当过县长,郑花敏当过河南省省长刘茂恩的律师。

  早年在湖南当县长的郑发西后来辞官回乡,经常在姚店铺及周边当和事佬,人称他家是“二道衙门”。如今,在姚店铺村东,有个青石碑高2.6米,宽80公分,为中华民国三年所立“郑公功德碑”,内容主要是褒扬郑发西在维护社会治安、促进邻里和睦中所起的作用。

  上过大学的郑郎斋不爱做官,回乡任几个村的联保主任。他脸黑人瘦,个头不高,走路夹着膀子,其貌不扬,但他乐善好施。国民党抓壮丁时,他往抓壮丁的人手心塞钱,让他们买壮丁。有一次,郑郎斋在路上被土匪挟持到梁洼。上床脱鞋时袜子没底,脱掉外衣时里边的褂子打满补丁。土匪头子让他报上姓名,他说是姚店铺的郑郎斋。土匪头很是惊讶,赶紧赔礼道歉,好吃好喝后买了身新衣服礼送回家。

  郑家家道中落后,张家买下一部分房子。张家就是张换成家。张换成说,住在郑家大院后并没有给张家带来多少好运。他的父辈弟兄四个,三个死于非命。老大跟着冯玉祥驻扎在商酒务。听说队伍要开拔想回家送点钱,可能嘴漏风被人跟踪,走到家时被人从背后开枪打死在自家窗台下,钱袋被抢走。老二在孙殿英部,在南阳的战斗中阵亡。老四叫张子久,跟随牛子龙枪杀过鬼子。随牛子龙起义后参加过多次战斗,是个功臣。他枪法准,打鸟时问旁人是左腿还是右腿,说打哪时一打一个准。1952年他退伍返乡后,好朋好友、讲义气的他,家中总是高朋满座,这里边有国民党特务,也有土匪。在特务的引诱下他卖大烟,把三个舅舅也牵连进去坐了监,出狱后没脸见人,几个舅都举家迁往外地去了。而他本人则被枪毙。张换成的父亲是老三,带着一家人逃荒到驻马店,解放后才回来。

  郑家大院北墙外的一棵老皂角树,历经500年,树干皮如灰铁,根瘤如石,树冠如伞,枝繁叶茂。树西南50来米的那口老井上,一架水车安静地架在井口上。郑家的花园、菜园再不需要它去车水,它白天浴日,夜晚沐月,静看世事沧桑、人间悲欢离合。

白朗起事地

  张换成说,他家和蹚将白朗家是亲戚,他叫白朗姑爷,是他父亲的姑父。因为这层关系,白郎经常来他们家,白朗就是在他家北边的中院后楼起事的。

  白朗(1873—1914),字明心,又字永丞,1873年生于宝丰县张八桥镇大刘村(今属石龙区)。白朗幼时上过私塾,略懂文墨,成年后务农,娶妻关庄村关雪,生一子四女。1908年被地主王真诬陷入狱年余,迫使白家卖地百亩方赎白朗出狱。

  1911年前后,豫西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官府煎迫,饿殍盈途,民变四起。1911年10月,知县张礼堂诬陷白朗等通匪,意欲缉拿,白朗被逼,决意聚众反抗。

  宣统三年,正是农历辛亥年,这一年,因为一声惊雷激荡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而注定彪炳千秋,名扬史册。10月10日夜,武昌爆发了旨在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之后的短短两个月里,湖南、广东等15个省纷纷暴动,一时间反击清朝封建统治汇成一股摧枯拉朽的时代潮流。那些封建顽固势力怕革命党过来杀头,失急忙慌逃入城里躲避。

  早些年,姚店铺郑虎家有几百顷土地,城里还有四间门面生意,钱粮富足,是姚店铺村最大的财主。郑虎因为不了解什么是革命党,革命党究竟是干啥哩,只是道听途说,一味地害怕,也连夜带着全家搬到县城去了,空荡荡的大院落只留下20多个家丁,另有二三十支快枪和笨炮、一支单响盒子枪,交由家丁看家护院使用。

  白朗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就立即找来30多个穷哥们,当晚用计吓跑了郑虎的家丁,很顺利地弄到了郑家30多支枪和炮。再后来,张官营的李郎、张洼的张群,听说白朗起了事,就带着武器和兄弟们过来投奔他,白朗的队伍一下扩充到200多人,自此奠定了他后期起义的基础。

  白朗起事那年37岁,他在姚店铺村拉起了队伍,当了“杆首”,喊出了“打富济贫”的口号。占据姚店铺,打进刘集,开仓放粮,设伏交马岭,劫击贪官。

  1913年,白朗与牛天祥、秦椒红南下,与革命党的反袁力量汇合,攻克新安店、光州,以“中原抚汉讨袁军”的名义发布文告。“二次革命”失败后,白朗逃出包围,攻占老河口,得到孙中山、黄兴等人的支持,人数达到3万多人。在革命党人的指导下,白朗起义军先后攻克荆紫关、商南县、乾县、凤翔、天水、洮州等,因种种原因,义军入川不成,只得东归,冲破千难万险,回到宝丰。1914年7月,各路剿军云集豫西,北洋政府悬赏10万元捉拿白朗。困守虎狼爬岭的义军弹尽粮绝,白朗中流弹而死,终年41岁。埋葬于汝州虎狼爬岭前张庄,后迁葬于石龙区黑虎山南坡关庄村东北。

  白朗起义军曾拥数万之众,历时四年,转战五省,纵横80多个县区。白朗起义动摇了袁世凯的统治基础,客观上支持了南方的反袁斗争。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时期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战争,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意义重大。(张振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