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中午,忙了一上午的外卖员徐军科熟门熟路地走进了父城街道东街社区“暖新驿站”。“大热天跑了一上午单,现在能在这儿啃口冰西瓜真舒服!还是咱驿站暖心!”拿起驿站备好的冰镇西瓜,一大口下去,徐军科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不断壮大,“停车难、休息难、吃饭难、进门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为积极回应新就业群体关切期盼,近年来,我县出台多项暖“新”服务措施,构建街区、商圈、社区等多元友好场景,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在东街社区“暖新驿站”内,各类设施一应俱全。桌椅摆放整齐,空调送出阵阵凉风,冰箱里存放着解暑饮品,微波炉方便大家热饭,还有雨伞、应急药箱以备不时之需。驿站还专门设置了图书角,为忙碌的新就业群体提供了一个短暂“充电”的精神家园。
外卖小哥邱克飞每天穿梭在城市中送餐,高温天气下,“暖新驿站”成了他的“清凉港湾”。“这天气太热了,以前送完单都不知道去哪儿歇脚,现在有了这个驿站,能来吹吹空调、吃口冰糕,太舒服了。”邱克飞一边擦着额头的汗水,一边笑着说。如今,“暖新驿站”已经成为邱克飞这样的新就业群体避暑休息的“清凉港湾”。
环卫工梁朋彦连续多日带着孙女来驿站学习,安静舒适的环境让孩子能安心写作业。离开时,小姑娘画了一幅画送给驿站,画面上,蓝蓝的天空下,3朵金灿灿的向日葵朝着太阳,象征着积极向上和温暖和煦。如今,这幅画摆放在驿站的桌子上,和众多新就业群体的笑容一起,成了“暖新驿站”最生动的“名片”。
除了积极建设“暖新驿站”,我县还着力构建友好社区,将对新就业群体的关爱渗透到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社区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打通工作中的“便捷通道”,解决停车、通行等实际难题;同时延伸服务触角,在社区内设置休息区域,配备饮水、充电等基础便民设施,部分社区还联动周边资源,提供就餐优惠、应急帮助等暖心服务。在这里,新就业群体不仅能在忙碌间隙卸下疲惫,更能感受到“第二家园”的包容与温暖,真正从城市的“服务者”变成被牵挂的“自家人”。
在各个社区的志愿服务站,“暖新”元素格外醒目一一从门口的暖新指引牌,到室内专门为新就业群体设置的休息角,处处透着贴心。忙碌的外卖员、快递员们推门进来,可以在舒适的座椅上歇脚、给手机充电等。社区工作人员还会定期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推送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鼓励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事务,以“服务换服务”,从城市服务者转变为治理参与者。
暖新关怀不止于驿站和社区,我县的部分餐饮店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也纷纷设立了“骑手暖新角”。多家餐饮店划出“骑手专座”,配备充电装置,还推出持工作证享折扣、免费加饭等优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则开辟临时休息区,提供沙发、直饮水和微波炉,部分中心食堂还以成本价供应“爱心简餐”,让骑手们在取送单间隙,既能便捷用餐、短暂休整,又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
如今,在城区的街头巷尾,“暖新驿站”的灯光总为奔波的骑手亮着,友好社区的便捷通道为快递车敞开着,志愿服务站的茶水总为每一个汗流浃背的身影准备着,餐饮店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骑手暖新角也始终留着歇脚的位置、备好实惠的热餐。外卖小哥歇脚时仰头喝水的畅快、快递员进小区毫无阻碍的便利、梁朋彦带着孙女学习时的安稳……一起拼成了宝丰最动人的模样。
“暖新”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给骑手递上的冰饮、为快递车预留的充电位、桌子上那幅向着阳光的向日葵,是新就业群体从“城市过客”变成“社区家人”的温暖蜕变。
“新就业群体是城市运转中不可或缺的‘活力因子’,他们用脚步丈量城市,用汗水服务民生,理应得到最贴心的关怀与尊重。我县始终把暖‘新’服务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从‘暖新驿站’的清凉补给,到社区服务的精准对接,再到街头巷尾的温情守护,我们要让每一位奋斗者感受到‘宝丰温度’,让他们从‘奔波者’变为‘归巢人’。”县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建新表示,该部将持续织密服务网络、创新服务载体,不仅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更要搭建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让新就业群体真正融入宝丰、扎根宝丰,共同描绘“共建共享、温暖共生”的美好画卷。 (巫鹏 冯逸蝶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