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要闻版总第4848期 >2025-08-14编印

“国南门、国北门,到处都有咱大黄人”
“魔术+”见证“奇迹的时刻”
刊发日期:2025-08-14 作者:  语音阅读:

  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家“别墅”,四周绿树环绕;一条条整洁的村道,两旁绿草茵茵、花木葱茏。图书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内,商户忙着将图书和小商品发往全国各地;电商直播间,主播正在销售渔具等商品……8月12日,记者来到赵庄镇大黄村,亲身感受这个村庄通过“魔术+”带来的神奇变化。

  在大黄村,一幅幅主题墙绘成为新亮点。今年6月,平顶山学院与大黄村签署校地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7月1日至16日,平顶山学院“魔韵千年传薪火,青春聚力续华章”中华文脉传承团的32名师生来到大黄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结合田园水乡风光,将动漫元素巧妙融入大黄村“魔术之乡”地域特色文化,在村内墙面创作九幅彩色墙画。“这些画太漂亮了,给我们村增添了活力,感觉村子一下子变得更有文化气息了。”村民姚献臣对这些墙绘赞不绝口。

  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大黄村党支部书记马豹子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引擎”,带领大黄村群众大力发展园林花卉、药材种植、观光农业和文化产业园,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他们先后建成了图书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和电商直播基地,让以往默默无闻的小乡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大黄村属于“魔术之乡”,魔术演艺传统已经延续上千年。但受电视、网络等的冲击,魔术演艺事业不景气、赚钱难。面对此种情况,大黄村另辟蹊径,以土地流转、解放农村劳动力为切入口,拉长魔术文化产业链条,打造“以演艺为抓手,不卖门票卖产品”的新营销模式,通过“魔术演艺+销售”这一独特的文化传播与商品销售相结合的新业态,带动小商品贸易和魔术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在大黄村小商品批发市场,从事鞋帽、调味品等批发业务的商户岳炳要正在通过网络联系客户、安排发货。“要不是马书记,我们做生意不会这么顺。马书记联系各个银行,为我们解决资金问题;带领大家出去考察,联系厂家解决商品问题。”岳炳要说。

  2013年,在赵庄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黄村文化产业园应运而生。如今,该文化产业园入驻商家200多家,年创经济收入15.6亿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万余元,辐射带动全国各地13万人就业。

  在大黄村流传一句话:“国南门、国北门,到处都有咱大黄人。”从三亚到漠河,各地都能看到大黄村的流动销售车辆。

  大黄图书批发市场是经批准设立的全国农村最大的图书批发市场,总投资2756万元,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包括16个图书经销区,拥有商户23家、店面46套。该市场设有图书批发管理办公室,行业规范管理,并与30多家出版社实时对接,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每天图书销售量有4万多册,仅用于运输、销售图书的车辆就有1700余台。

  2020年,在马豹子的带领下,大黄村建成了电商直播创业园,大力发展直播带货,主要销售渔具、文玩、化妆品、小商品和图书等。小商品、图书批发实现“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带动2万余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去年以来,大黄村依托图书市场、小商品市场、电商直播基地等优势,与国内千家名村合作开展“党建联建共建、产业互联互通”。围绕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大黄村建成4900平方米的助农直播基地,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展示展销,推动千村产业发展、名优特农产品顺畅销售,促进千村共同富裕,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全面振兴新模式。

  如今的大黄村,孝文化广场、标准化灯光篮球场、农耕展览馆、中心幼儿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文化大戏台、爱心救助超市等一应俱全,村里还建设了23.8米高的观景台以及人工湖,村民们生活富足、邻里和睦,有着满满的幸福感。村民姚宾杰高兴地说:“现在家门口路也修好了,污水管也铺上了,环境更加干净卫生,党的政策真是好!”

  大黄村先后荣获“国家级乡村振兴实践示范交流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最美乡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村”等荣誉,村党支部连续3年获评河南省“五星”党支部。

  谈及下一步的发展,马豹子表示:“将充分利用魔术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带动周边村庄百姓共同致富,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构筑集魔术、电商、文旅、研学、康养、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