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笔者走进李庄乡龙池村的宝丰县万福阁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见池埂边、水草间蹦跳着不少蟾蜍——这些常被人嫌“丑”、唤作“癞蛤蟆”的小家伙,在养殖户眼里却是能增收致富的“金蟾”。
“四年前我就开始筹备蟾蜍养殖项目了,去年4月拿到了县林业局《关于同意宝丰县万福阁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工繁育壁虎、蟾蜍和蝎子的备案批复》,今年4月顺利引进首批5万只蟾蜍,还在龙池村承包荒地搭建起养殖区,开展试养。”蟾蜍养殖负责人王亚敏望着养殖棚里活泼的蟾蜍,话里满是干劲。
龙池村山多地少、土薄石厚且较为干旱,不利于传统农作物种植。面对这样的自然条件,龙池村党支部书记赵增开动了脑筋。经人介绍,他积极招引在平顶山市从事药品经营的王亚敏来村发展,将143亩不适宜耕作的山地以每亩120元的价格租赁给王亚敏发展产业,目前已种植山楂、无花果等中药材百余亩,同步开展两亩蟾蜍养殖,后期还将扩大蟾蜍养殖规模,实现“种养结合”。这片青山成了“天然生态农场”,野外丰富的昆虫为蟾蜍提供了充足天然饵料,大幅降低养殖成本,形成省心、高效、生态的养殖模式。
据了解,中华大蟾蜍是珍贵的药用动物,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其产出的蟾酥、蟾衣、蟾头等药材市场需求量大。王亚敏引进蟾蜍时,按“1公8母”的科学配比投放;每年4月,蟾蜍通过种群自然繁衍,每只雌蟾可产卵8000余颗。蟾蜍养殖前期每只一次性投入约6元,养成后可实现可持续繁殖,成体蟾蜍每只能卖出15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这批蟾蜍从2克的幼苗投养到现在才两个多月,每只已长到200克左右,长势特别好!下一步计划再建8个养殖池,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养殖,由我统一收购。”说起未来发展,王亚敏信心十足。这份底气来自成熟的销售渠道——成体蟾蜍活体可直接销往亳州药城、禹州药城、河南崇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全国知名药材市场,需求稳定。待养殖经验更成熟后,他还将推行“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近年来,李庄乡始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相协调,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路径。该乡依托山区资源禀赋,通过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级联动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果、林农、林下蟾蜍养殖等“林+”经济模式,让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让林下特色种养殖真正“聚宝生金”。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本地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发展特色种养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加快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济生态共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李庄乡党委书记冯宇航表示。 (郭亚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