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溯烽火岁月,鲁迅以笔为刃在文化战场竖起的精神旗帜,至今仍闪耀照亮着民族前行的光芒。他的文字与思想,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扎根于抗战现实的锐利武器,每一篇作品、每一次发声,都记录着对民族危亡的焦虑与抗争的决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第三天,鲁迅便在《答文艺新闻社问》中公开谴责日寇暴行:“日本占据了东三省以后的损害,是很大的,无论对于政治,军事,经济,或文化的方面都是如此”。彼时社会仍有沉默与观望,他的表态如惊雷般打破沉寂,既戳破侵略者的虚伪,更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这种“见义敢为”的敏锐与果敢,成为他抗战精神的起点——在民族危难面前,他从不让文字缺席。
此后,鲁迅以犀利笔触持续揭露日军暴行与当局的妥协。《“友邦惊诧”论》中,他字字铿锵地罗列事实:“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文章不仅撕开侵略者的狰狞面目,更痛批国民党当局“友邦惊诧”的荒谬逻辑,直指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软弱。他深知,抗战不仅是军事对抗,更需打破思想迷雾,让民众看清谁是真正的敌人、该走怎样的路。
鲁迅对抗战的思考从未停留在表层,他始终警惕国民品性中的麻木与虚浮,1932年结合青年抗日中的形式主义倾向,直言做事需“认真点”“务实些”。他批判那些仅靠口号“作秀”的行为,强调真正的抗战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无论是前线杀敌,还是后方支援,唯有摒弃空谈、埋头实干,才能凝聚起民族的力量。这种对“务实抗战”的倡导,源于他对国民品性的深刻洞察,也为当时的抗日浪潮注入了理性力量。
1934年,“九一八事变”三周年时,社会弥漫着悲观情绪,鲁迅写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予以回击。他在文中高呼:“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番话如强心针,唤醒了民众对民族精神的自信,让人们明白:抗战虽艰,但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不屈的脊梁,胜利的希望始终存在。
在文艺战线,鲁迅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36年,他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既号召文艺工作者团结抗日,又坚守无产阶级文艺方向。同年10月1日,距他逝世仅18天,他仍联合21人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呼吁摒弃门户之见、共赴国难。即便生命垂危,他仍以文艺为纽带,凝聚起文化界的抗日力量。
此外,鲁迅甘当“人梯”,扶持抗战文学新人。他为萧军《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作序,称赞《生死场》“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让这些饱含抗战精神的作品得以广泛传播,为抗战文学注入新生力量。
鲁迅的抗战精神,是思想的觉醒,是行动的担当,是文字的锋芒。80年后的今天,重读他的作品,仍能感受到那份穿透时空的力量——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需保持清醒的认知、坚定的信念与务实的行动。这,便是鲁迅留给我们的、跨越时代的精神财富。
(聂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