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员同志们在肖旗乡大白庄中原大学旧址前留影。

党员同志们在肖旗乡大白庄中原大学旧址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
河南宝丰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师生来说,不是个陌生的地名,想去那里看看,是许多师生未圆的梦。近日,位于我县肖旗乡大白庄的中原大学旧址又迎来35名圆梦人。今年恰逢“中南大”建校77周年,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覃红带着研究生院党支部、档案馆校史馆党支部的党员同志们和《校史文化与大学精神》课程组的老师们“回家”圆梦了。
回望办学历史,更懂“中南大”的文化传承
得知此行的目的地,该校师生们满心期待,早早做好准备,重温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简明校史》。这本书是覃红副校长主编的学校“立德树人系列成果丛书”中的一本,书中记载了中原大学的办学历史,“办公用房就是三间土瓦房,首批学员就分散住在附近几个村庄的农户家中,石头为凳、膝盖为桌,围在打麦场上听大课”。而今,在我县肖旗乡大白庄中原大学旧址,老师们亲眼看到了报刊和书本中、影像资料里描述的画面。党员同志们在这里追忆中原大学先贤的艰苦创业故事,也在这里开展了一次记忆深刻的主题党日。在中原大学旧址纪念馆,党员同志们庄严的重温入党誓词,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和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精神等。
从77年前围在打麦场上听大课,到今天这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党日,什么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因为“忠诚于党,忠于人民;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应济时需,与时俱进;追求进步,坚持真理”的大学精神始终没变。而这些精神传承故事都被《简明校史》一一记载。据覃红介绍:“以《简明校史》作为教材,学校还开设了公选课《校史文化与大学精神》,注重对历史事件、名师大家和风物逸事的介绍,深受青年学生喜爱。每年都有8000余名新生通过这本书、这门课来了解学校、亲近学校,回味红色历史,更早、更深入地投入到学校大学精神的传承中去。”
回溯革命历程,更懂“中南大”的红色基因
中原大学是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胜的关键时期,由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创办的一所新型革命大学。寻根当天,党员同志们又来到位于商酒务镇皂角树村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追忆当年的浴血奋战的红色历史。一件件展品、一份份文字资料,都布满了岁月的印迹;虽然土墙瓦房、室内陈设简单,但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指挥部署了六次战役,再现了他们清正廉洁、艰苦朴素、务实为民、敢打胜仗的家国情怀。
为全面学习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原的战斗历程,党员同志们还来到中原解放纪念馆,通过实地观摩文献资料、实物等,沉浸式感受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率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司令部在宝丰战斗和工作的红色历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于为前线输送急需的干部、为后方输送管理建设人才,中原大学辗转办学,而第一站就是宝丰县城。该校党员同志们来到位于宝丰县城东街文庙中原大学旧址,聆听讲解员介绍:“为了容纳更多学生,1948年9月5日,学校从大白庄迁至宝丰县城,校部设在县城东街文庙内,文庙的大殿作为教务处,兴宝中学作为教室,学生们仍分散住在县城居民家中和周围村庄里。”中原大学在战火中创立,虽办学不到5年,但培养输送了大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急需人才,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再看教育强国,更懂“中南大”的责任使命
中南大“由党创办,建校为党、成长为国、发展为人民”的红色基因是与生俱来的。如今,从中原大学汲取营养成长起来的中南大,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新的伟业。建校77年来,中南大始终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形成了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的办学特色和“融通性、创新型和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先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40余万名各类优秀人才,入选首轮、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而今,在“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的关键阶段,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校即将召开第五次党代会的重要时间节点,党员同志们回到“中原大学”起源地,开启一场红色之旅、文化之旅,深入推进校史文化“1+5工程”,以向历史的致敬和对未来的思考,为学校发展汲取丰厚精神滋养和强大奋进力量。
回到“中原大学”,让党员同志们更懂“中南大”了,更懂中南大从革命战火中淬炼的红色基因,更懂中南大“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的文化传承,更懂中南大人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的责任使命。
而在中原大学大白庄旧址通过换届选举新当选的研究生院党支部委员卫瑾、李绪莹、张文剑、张景瑜、黄丽琼五位同志,也顺利接过上一届党支部委员会的接力棒,接过中原大学的办学初心和红色基因,站在了接力传承的新起点上。新当选的支部书记张文剑表示:“新一届党支部委员会将承载着这一份责任与重托,以新时代党建工作更好服务师生,切实把红色校史精神转化为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具体行动,为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黄丽琼 文/宋昀宜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