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3491期 >2019-12-02编印

年少不知文中意 再读已是文中人
刊发日期:2019-12-0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年少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朱自清的这声叹息是多么的沉重。

  更不会明白,讲台上那个长得五大三粗的中年教师读到这里的时候为何双眼通红,热泪盈眶。

  有人说:“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

  我猜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当年那个在语文课上懵懂的少年,也终于在长大成人之后,读懂了文中的人生。

  我相信最初的我们,都曾自信满满地许下过“孝”的誓言,以为来日方长,我们可以从容尽孝。可是我们却忘记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就像朱自清在《背影》里描述的,他后来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他以为一别后很快能见到父亲,却不知整整过去两年,还是不得见。这种怅然伤怀,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子欲孝亲尚待,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小王子》的作者安托万曾经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时光流逝,童年远去,我们渐渐长大,岁月带走了许许多多的回忆,也消蚀了心底曾经拥有的那份童稚的纯真。人到中年以后,你会发现我们越来越喜欢怀旧。可我们真正怀恋的也许并非是旧时光,而是曾经那个真诚美好的自己。

  那些经典的课文都已经成为一段我们不可磨灭的记忆,少年不知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