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女七岁,忒爱吃面。抱着面碗,大口吃面的样子,特别的亲。长了七岁,面吃了六年多。10个月时允许添加辅食,我就用小锅煮了龙须面,打点鸡蛋絮儿,滴上一滴香油,放一点点盐,拿出生她之前,我和妻一起精心采购的小碗盛上。一闻到香味儿,女儿顿时一愣,眼睛睁得很大,我挑一根短的,吹吹热气,试试温度,轻轻地放在她的下唇上,她的小舌头溜出来,舔了舔,嘴巴蠕动着,像等我来喂,眼神里满是渴望。她吃的开心,手舞足蹈,那幸福的神情,让我顿感为人父母的快乐!
长大点,各种面女儿都爱吃,一见面条,走不动道。我一大碗,她一小碗,父女俩围坐一桌,呼噜呼噜吃的香,吃的快,吃的满脸笑容,吃的满头大汗。妈说:闺女仿我。这是血脉的传承,习惯的传承。
我爱瓷器,尤其爱汝窑。总想给闺女找一件可以传承的物件,像面一样,牵系父女的爱。从茶壶、到花瓶,想了很多,总觉得不恰当。
一天,看着闺女在吃面,我忽然灵感爆发,为什么不做一个面碗?这样她一端起碗来,就会想到我,想到我的爱。不做则已,做就要做个最特殊的,能够承载我对闺女的感情、对瓷器和对汝窑的爱。做什么器型呢?
我考虑了几个要素:首先是要有弧度,适合闺女端。二是碗底要厚不能烫手。最关键是表面不能用任何化学釉料。斗笠碗,北宋比较流行,碗壁太直,盛汤实在是有限,拌面也不舒服。故宫碗,撇口,弧腹,圈足,端起来不烫闺女手,吃面应该是合适的。容量好像也适合闺女的饭量。
于是,我参考故宫书籍,掌握尺寸,一个月后,亲手给闺女烧制的面碗出窑。趁着窑温拿给闺女,她端着饭碗细细的端详,看了一阵,若有所思,说真漂亮。可一等捞上面,便全然不顾碗的好坏,只管舒服地捧碗吃面,我不仅哑然失笑。
传承是无声无息的日积月累。对于美的欣赏,更是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在以后的日子里,吃着面,我给闺女讲北宋的历史、讲汝窑的兴衰、讲宋人对瓷器的欣赏,对美的认知,慢慢地闺女也爱上了汝窑瓷。
给闺女订制的面碗,行内评价很好,胎、釉、型烧的手艺很棒,价值不菲。去年到香港参加苏富比拍卖会,看到一个小很多的汝窑洗,拍出2.96亿港币。可再贵,对闺女来说,那就是一个盛面的碗。等她长大了,或许能感受到我为她亲手订制的深意。可那又怎样?就像文化的传承,文以载道,大音希声。就像爱和美的传承,经久恒远。 (来源:汝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