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父城·故事总第3640期 >2020-07-13编印

韩店村唢呐吹“响”省内外
刊发日期:2020-07-13 作者:  语音阅读:

  唢呐是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一种民族吹管乐器,管身为木制,一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另一端套有铜制喇叭。唢呐因声音高亢、嘹亮,多用于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戏曲,深受群众喜爱。

  我县肖旗乡韩店村自清乾隆初年就有吹奏唢呐的习俗。韩店村男女老少拿起唢呐都能吹上一曲,如今韩店村唢呐艺人有300余人。2015年9月韩店唢呐被列入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记者来到韩店村,用笔和镜头记录了韩店唢呐的现状和发展情况。

0713-1.jpg

  7月9日傍晚,在肖旗乡韩店村的唢呐广场上,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卖力”地表演着。让人稀奇的是,他们手中的乐器竟有一米多长,经过了解才知道是一个个唢呐连接起来的“超级”唢呐。吹唢呐的老人叫褚金德,稍微年轻一点的是他62岁的弟子苏套(如上图)。

   一曲结束,老人拉过凳子坐在树下和记者聊了起来。今年66岁的褚金德看起来精神矍铄,“俺从小就喜欢吹唢呐,家里人认为吹唢呐没出息,是‘下九流’,不让俺吹。”褚金德说,于是,他就趁晚上大人都睡了,偷偷跑到没人的地方吹;早上,他又早早起床,跑到村头的河边去吹;冬天天冷,就躲到红薯窖里吹。褚金德说,当时也没有人指点,就是自己瞎琢磨。14岁时,褚金德的二哥到县豫剧团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褚金德开始跟着二哥进行较为系统的乐器学习。1969年,褚金德开始跟着村里吹唢呐最有名的一位刘姓村民学习。

0713-6.jpg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褚金德同时吹奏两管唢呐。   彭程 图

  “吹唢呐必须要吃得了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手指肿了又消,才能变得灵活。”褚金德说,“唢呐吹响容易,但吹好不容易,高低音不好控制。要想吹好唢呐,就要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反复地练习。”

   说起韩店唢呐,那可真是韩店村的一个“宝”了。褚金德介绍说,民国初年,唢呐艺人陈春堂和刘林经常到韩店村切磋唢呐技艺,在他们的熏陶下,村里的年轻人也跟着学习唢呐,使唢呐这一传统技艺在肖旗乡韩店村落地生根传承下来。20世纪60年代,韩店唢呐艺人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七八个演奏班子,每逢附近村有红白大事,都会邀请唢呐班子参加,他们受邀演出叫“出好儿”,韩店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唢呐村”。

0713-3.jpg

褚金德和他的弟子苏套在韩店村唢呐广场表演唢呐技艺。   杨国栋 图

   高中毕业后,褚金德回到韩店村当了音乐老师。不久后,他就被县文化馆“挖走”,从此专注于吹唢呐。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和无数次的演奏摸索,褚金德练就了独特的唢呐吹奏技艺,他能用鼻子演奏欢快的歌曲,而且还能在唢呐上边转盘演奏。1977年,褚金德参加许昌市的唢呐表演获得银奖,1979年获得金奖……2006年,他被平顶山市委宣传部授予“唢呐状元”荣誉称号,2017年褚金德被评为韩店唢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活”了韩店唢呐艺人的经济头脑,他们开始以此赚钱谋生,最初出一次“好儿”5元钱,之后随着经济条件好转,“出好儿”的报酬也水涨船高。至上世纪90年代,“出好儿”的报酬在150元至300元不等。“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韩店村的‘万元户’基本上都是唢呐艺人。”褚金德说,有的艺人“出好儿”最频繁时一个月有20多次,少的也有十几次,一天最多时要跑三四场。

0713-7.jpg

褚金德教小孙子吹奏唢呐,做好传帮带责任。    彭程 图

  频繁的演出让韩店唢呐声名鹊起,在我县,只要人们婚丧嫁娶需要请唢呐班,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韩店,周边的汝州、郏县、鲁山,也都来请韩店唢呐班去演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到韩店村拜师学艺,一时间,韩店村唢呐乐声不断,笙音缭绕。

  1987年韩店唢呐班19个,他们的足迹遍布周边市县,远至河北、山东、安徽、山西等省份,人均月收入可达1300元左右,丰富了当地文娱生活,各地婚丧嫁娶都以能请到韩店村唢呐班子为荣。慕名前来学习唢呐技艺的人也不断增多,以韩店村为中心,分布在全县10余个乡镇,在我县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繁荣盛况。2015年韩店唢呐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韩店唢呐艺人在河南省、市、县唢呐大赛中屡获头等大奖,在省内及周边省、市享有盛名。韩店唢呐声名在外,外出演出的唢呐艺人也能获得不菲的收入。目前,韩店村唢呐已形成产业化发展,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该村现有从事唢呐制作5人,演出团体30个200余人,年创收500余万元,唢呐演奏成为韩店群众致富的一条康庄大道。    (杨国栋 原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