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蒙古草原出现一支以马匹做交通工具,深入放牧点进行文艺宣传,号称“乌兰牧骑”的宣传队。上级号召推广内蒙古“乌兰牧骑”宣传队经验。宝丰县委从机关、学校、企业、厂矿和县剧团抽调12名热爱文艺并具有吹拉弹唱技能的男女青年,建成宝丰县“乌兰牧骑”宣传队。他们以服务中心,服务生产建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好人好事新风尚,揭露封建迷信陋习为目的,让人们在娱乐和欢笑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宣传队人员少而精,节目短而多,行动简而快,以文艺演唱形式深入街头巷尾、集市庙会、厂矿企业、田间地头、大村小寨,演出文艺小节目,不到一年,演出大小场100多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轻骑队受县委宣传部直接领导,队长由某学校校长朱团担任,宣传部陈干事具体指导。队员实行半军事化管理,集体食宿,队员的工资由原单位按数额转入轻骑队发放。轻骑队队员早晨学习政治、唱歌、排练,白天晚上到街头演唱。轻骑队活动遍及城乡,东至香山脚下,西到观音堂山区的罗顶、三间房,南到鲁山境内的昭平台水库都留下他们的歌声。
轻骑队工作条件艰苦,但队员干劲大,近距离演出通常步行,拉架子车。每到一地,不搭舞台,不用道具,只挂一幅“宝丰县轻骑队”的横幅,设一张桌子、几条凳子就能开场。演出不收费,吃饭在群众家派饭,每顿按规定交三两粮票一角钱,不给村上添任何麻烦。演出的节目有相声、快板、山东快书、坠子、二夹弦、曲剧清唱、小品、歌舞、小剧目等。剧本有移植的,多数是自己创作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短小精悍。队员崔全波在昭平台水库即时即地编了山东快书《红旗插在宝丰团》,对民工士气鼓舞很大,收到团部领导的高度赞扬。队长朱团在小品《游乡》中顶男女两个角色,逗得人哈哈大笑;女队员过小荣清唱豫剧《抬花轿》赢得阵阵掌声。
轻骑队队员们不怕苦、不怕累、不为名利,一心扑在送文艺下乡的演出上。他们演出节目的服装按角色是个人自己找的,化装品是个人自备的。女队员过小荣等6人表演歌舞穿的红色舞蹈服,是她们个人从自己微薄的工资挤出20多块钱(相当于每人近一个月的工资)统一制作的。轻骑队的精神、轻骑队的干劲、轻骑队的表演,让人们赞不绝口。
当年的队员过小荣、朱团等同志谈起那时的情况,他们都说:“当时大家都很年轻,没有私心杂念,没有什么家庭负担,只是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想着群众欢迎、领导支持,加上个人对文化艺术的挚爱,一心扑在工作上,送戏下乡,群众快乐,我们也快乐!” 来源:宝丰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