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3970期 >2021-11-16编印

我的岳父
刊发日期:2021-11-16 作者: ◎郭明远  语音阅读:

4版111501.jpg

岳父去世后百日那天,我和妻为他整理室内衣物,意外发现窗前那张枣红色三斗桌抽屉里放着一本黑皮记录本。打开记录本,我顿时被里面的一行行的话语和表格里的内容惊呆了……

岳父是一个农民,家在城乡结合部。他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的老会计,一生爱整洁、自强、勤俭,正直无私。

他住的这间房虽然普普通通,但常被他收拾得干干净净,物品被摆放得井井有条。尤其是那张睡床,床单总是铺得平平展展,被子叠得像豆腐块似的。他常说:“人穷不要紧,但要干净,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去,干干净净地生活……”正是这种人生信念,他一辈子从不贪占便宜。当生产队会计期间,村组的账务也被打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深受大家的好评。

改革开放后,家里的日子好了,但上了年纪的他始终保持着节俭的习惯。外出散步,他总要顺手捎回一些废品,到家后,戴上手套,把废品进行细细分类,瓶罐各放到一个袋子里,铁丝之类打成捆,废纸之类打成摞,在院里找一个旮旯,整整齐齐地码放着,盖起来,积攒多了,再进行变卖。作为晚辈,见他拾废品,我们觉得很没面子,就劝他:“咱现在不缺吃、不少穿,拾那些东西干啥!……”他乐呵呵地说:“这又不是啥丢人的事,闲着也没啥事,捡个废品,环境好了,咱也多份收入,弄个买盐钱,不是很好的事吗!”见他执拗,我们也只好作罢。

平时,我们晚辈们不是这个去看他,就是那个去瞧他,给他送些吃食、衣物等之类的东西,顺便给他撇几个零花钱。每次,他都爽快地把东西撇下了,但钱总是推诿着不要。他总说:“钱是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人老了,有吃、有喝、不冷、不热就是福!要那么多钱干啥!”每次,总是在我们再三说服下,他才勉强把钱留下。

2013年冬季,岳父生病之初,我们带着他四处求医,但一直不见好转。后来,我们带他到一家医院检查、化验。化验单出来后,我们一个个是瞠目结舌,面面相觑。这时,他的病已到了后期。在住院的前两个月,尽管我们没有告诉他病情,但他也预感到自己的病不轻。尤其是在病情恶化的时候,亲戚朋友们来看他,他总是说:“把我拉回去吧!这样下去,不光是现在给孩子添麻烦,要是病看不好,以后会给孩子留下一屁股的债,我的心也不安啊!”亲戚向他耐心解释:“现在,有国家大病补助,花不了多少钱,你就只管安心看病吧!”后来,在病魔的折磨下,骨瘦如柴的他整天两眼无神地盯着天花板,嘴里嘟嘟囔囔着,让我们把他拉回家。那时,回家对于他来说仿佛是一种奢求。望着他那苍白的脸庞,塌陷的双眸,我们深知希望是渺茫的,但又不忍心就这样把他拉回家,眼睁睁地看着他就这样一步步滑进茫茫的深渊。

时间如流水静静地流淌着,病房外的梧桐叶由绿变黄,飘零的黄叶随风簌簌落下,病床上的岳父也在日起日落中痛苦地煎熬着。最后,经医生同意,我们把陷入昏迷的他拉回家。可到家那一瞬间,他的精神超乎寻常地好,两眼不停环视着四周,眼神充满了惊喜。“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就好啊!……”他喃喃地说。那精神状态让我们感到吃惊。也就是那天晚上,岳父安详地离开了这个家。

现在,我总觉得他在医院最后的日子里,身体状况已经临近边缘,也许是回家的精神信念支撑,才使他一天天挨过来。到现在,我一直认为人的精神信念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当这种力量存在时,就会焕发出一种超然的力量,当这种力量消逝时,就会如万丈高楼轰然倒塌。

翻开这本黑色胶皮本,胶皮本的前一小部分记录着:谁在什么时间,带他干什么了……之类的笔记;后面大部分是用蓝色复写笔打的规规整整的表格,表格内认真详细地记录着:某年某月,谁给他了什么东西。某年某月,谁给了他多少钱……下面是某年某月的合计的钱数。在记录本下压着一块手绢,手绢里包着鼓囊囊的东西。打开手绢,里面整整齐齐分类摆放着一百元、五十元等的几叠钞票。钞票上放着一张纸条,纸条上面端端正正写着:“我老后,请把这些钱都退给他们吧!……”这时,我才明白,这些年,我们给他的钱,他竟然没有花。

岳父去了,带着不舍,带着牵挂,离开了这片热土,离开了他日夜操守的家,离开了他牵挂的儿女们……手捧着这本记录本,岳父一生整洁勤俭的习惯,自强不息的性格,耿直的为人,对这个家,对儿女的爱……再次翩然浮现在眼前,教我惭愧,催我自新。    作者单位:宝丰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