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6·25土地日特刊总第4118期 >2022-06-24编印

守好“饭碗田” 稳住“粮袋子”
——写在第32个全国土地日到来之际
刊发日期:2022-06-24 作者:  语音阅读:

3-6-24-4.jpg

3-6-24-8.jpg

3-6-24-7.jpg

3-6-24-2.jpg

3-6-24-10.jpg

今年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民以食为天,地为粮之本。近年来,我县坚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不断创新思路,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为夯实粮食安全提供了基础保障。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我县是农业大县,县域总面积7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55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1.27亩。

我县把耕地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确保耕地保护责任全面落实。

2020年,全省全面推行自然资源网格化田长制山长制管理(一网两长)。我县由18名县级领导、28名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642名县自然资源局干部和村干部分别担任二、三、四级田(山)长和网格员,构筑了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监管巡查体制。“一网两长”制实施以来,全县卫片违法图斑比例同比下降75%,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同比下降69.77%。

针对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一方面,压实属地管理责任,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和“一村三员”执法监察网格化管理制度,杜绝乱占滥用耕地行为;另一方面,严格落实政府主体责任,严控新增违法用地总量和违法占用耕地比例,加大违法用地拆除复耕力度。

为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确保发展中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我县通过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及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种植等形式提高农业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确保补充耕地真正用于粮食生产。

2021年以来,我县已经实施一个批次的补充耕地项目,实施总规模4500亩,拟新增耕地3700亩;拟申报补充耕地项目一个,申报总面积2000亩,拟新增耕地1700亩,以上两个批次的项目竣工后可新增耕地面积5400亩。我县还组织开展了总规模2901.55亩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2620亩,有效保障了全县建设用地项目占用耕地“占优补优、先补后占”。

探索节约用地新路子

既要严守耕地红线,也要节约集约利用好土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县严格规划管控,建立了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用地规划体系。对基础设施项目,力求做到合理布局、经济可行、节约土地;对产业项目用地,强化预审会审,加强准入管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用地效率双赢;对工业用地持续健全“招拍挂”制度,严控无偿使用土地范围,缩减划拨用地项目类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021年以来,我县打牢了产业开发区规划“一张图”、用地政策体系“一张网”两个基础,打赢了产业开发区存量低效用地盘活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两场攻坚战。2021年10月,我县实施”标准地”出让和弹性出让改革,按照“事先作评价、事前定标准、事中作承诺、事后强监管”的原则,统一开展区域评估,明确拟出让地块亩均投资强度、亩均税收、亩均产出等8项指标,使企业从提出用地申请到开工建设的时限从之前的至少3个月压缩至50个工作日。

为推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严格按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中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等规定,对建设项目进行预审,对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坚决不予供地。同时,开发区内严禁商品住宅房地产开发,鼓励将生活服务设施布局到老城区,遏制土地低效利用现象。

深挖存量用地新潜力

要破解资源瓶颈,大力挖潜存量用地空间是一个有效途径。我县通过综合运用直接收回、土地置换、兼并重组、合作开发等方式,“腾笼换鸟、二次招商”引进其他企业和项目,实现“老树发新枝”、焕发新活力。

为摸清底数,我县积极开展闲置低效用地调查认定工作,通过卫星影像比对、实地核查等方式,建立包含地块基本信息、形成原因、处置措施等要素的工作台账,为每宗地贴上“身份标签”,共排查出闲置低效用地1200余亩。通过二次开发、零地招商、协议转让、收购储备等多种措施,将闲置低效土地分类开发利用起来。

对存量用地,我县统筹谋划,鼓励产业升级和“腾笼换鸟”,将停工停产和一些行业过剩项目纳入低效用地再开发范围,通过收储、置换及整合等方式腾出优质地块,用于保障优质企业用地。2021年以来,全县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036亩,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

利用科技守护万顷良田

我县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管力度,织密织细织牢耕地保护监管网络,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护好每一寸耕地。

今年3月份,全省“天眼”系统第一个监控点位在我县肖旗乡朱洼村的中国移动基站铁塔上安装完毕,并与省自然资源厅执法监察指挥中心连接成功。该“点位”的开通,标志着我县的耕地保护智能化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

“天眼”系统有区域入侵监测、越界监测和进入区域监测等十多项功能,还显示经纬度。半径3至4公里范围内的耕地、村庄、道路、行人等清晰可见。如果发现异常行为,系统会自动拍照、报警、分析,执法人员就能第一时间发现土地违法,将违法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系统安装完成后,将与农业农村部门的“蓝天卫士”、林业部门的森林防火,以及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的摄像头联通,实现对监控范围内土地、矿产等的有效监管,对地质灾害、森林资源等进行实时监测,对违法违规行为和突发事件及早发现、智能提取、自动推送、及时处置,极大提升自然资源科学管理水平,守护好万顷良田。

保护好耕地是重大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珍惜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引导、推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耕地保护,守好耕地保护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作出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统筹 杨国栋

   摄影 何五昌 韩鹏飞

   文字 李亚黎 原真真 李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