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我的家乡井桥村还是一个相对偏僻、落后的地方。村里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平淡乡村生活。那时,群众的乡村文化生活更是贫乏,除了个别的富裕之家才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或者收音机外,村民们获取信息源的途径,也仅有村大队部里那乡村大喇叭了。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乡村电影应时而生,为乡村群众枯燥的农耕生活增添一份令人难忘的美丽色彩。
村里人口较多,隔三差五就会有人为许愿而“写”电影。记得当时村里先后出现过四名电影放映员。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从县城电影公司挑选电影片子,然后在周围村子里放电影,一则给自己过瘾,其次是让大家同乐,他们好像暗自较劲儿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刚开始是不收钱的,请的人家多了,放电影便逐渐地成了一种职业。所以,当时村民们的交通工具,多是二八大杠型黑色飞鸽牌自行车,但条件好些的放映员,家里却已经开上小摩托车了。
那时的电影多是戏曲片、喜剧片、战争片、古装片等,先有黑白色的,后来才有彩色的。“请”电影的人家一般都是事先预约好的,主家先选个“吉祥”的日子,到了那天下午,放映员就去县城取片。日落西山时,一条长长的通村土路上,随着一辆小摩托车的阵阵突突声,进县城取片子的放映员回村了。见着村里的人们儿,热情的放映员总不忘提前做一下宣传,“各位老少爷们儿,今儿晚上咱村儿放电影哩啊!是十字街的老张家!人家儿子考上师专了!将来毕业后教书育人,就成吃商品粮的人啦!老张呢,请一场电影庆祝庆祝!喝罢汤,欢迎大家,去街里看电影!”
这个好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全村人都知道了。尤其是下午刚放学的孩子们,看到放映员,心里更是美滋滋的。
晚饭前,在主家人的配合下,早早地把那块正方形的,白色影布挂起来,一般选在主家大门口附近,大树呀、房子墙壁呀什么的。同时,主人家从家中抬出一张约一米多高的桌子,供放映员摆放设备,并摆上茶水香烟、板凳等。
早早吃过晚饭的老头儿、老太们,便都搬着椅子、凳子来到了影布前,一些兴奋小孩们,甚至晚饭前就已经把椅子、凳子放在那里占位置了。小孩子们叽叽喳喳说说笑笑,讨论着即将开始的电影,好一个热闹的场面!
晚饭后,放映员开始摆放电影设备、接电源线、调试镜头、话筒音响、焦距、装片轮儿,吹吹话筒声音正常。约摸有十来分钟的功夫,准备完毕,只待主家院子里的一阵鞭炮声。在这等待的间隙里,放映机照明灯亮起,照亮孩子们的笑脸,照亮整个夜空。这时,立刻会有一些顽皮的孩子们趁着灯光,向影布打手势,有的似小狗,有的像老鹰,逗得大家笑声起伏,划破夜空。
这时,突然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起,放映员立刻按下放映机的开关,照明灯熄灭了,屏幕上出现了图像,声音从音箱里传出。现场立刻停止了嘈杂的说笑,只剩下两个片轮儿均匀的转动声……于是,原本漆黑无趣的乡村夜晚,因为一场露天电影,便成了大人和孩子们心中的最爱。以致于电影演后的几天里,大人小孩还在议论着电影里的事儿,有的因为没看而遗憾好几天。
三十多年光阴,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现在,城乡面貌越来越好,看露天电影少了,那些乡村电影,不仅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也成了一个时代美好的回忆。(作者:杨鹏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