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4213期 >2022-11-14编印

有红薯吃的年代
刊发日期:2022-11-14 作者:□徐占领  语音阅读:

4版111402.jpg

烤红薯 图片来源网络

看央视诗词大会中康震老师讲到红薯的各种吃法,顿时勾起了我少年时代天天吃红薯、顿顿吃红薯的乡愁来。

(一)

红薯好吃,可栽红薯是一个技术活。每年开春,父亲和生产队里喂牛的牛把儿们,都会先把年前留下的春地穿成一道道的地垄。地垄穿好后,要用平耙起垄,这是很费劲的活,大多由队里的青壮年劳力完成。根据地形,那红薯地垄或曲折蜿蜒,或笔直延伸,在等待栽秧的田野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红薯垄扒好后,就该买红薯苗和栽红薯苗了,这都需要有经验的人去集市上买红薯苗。不过,那时有的生产队自己也会培育好温床,用来育苗。用于育苗的红薯都是头年精挑细选的晚红薯。天冷了,温床下面还要烧火加温,有的是用最好的农家肥来培育苗的,还要经常洒水保湿,让红薯苗能够茁壮成长。等到三月三后,天气暖和了,开始移栽。那时生活紧张,红薯苗移栽后,剩下的红薯母被人扒扒捡捡拿回家吃,尽管口感差、没有营养,但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了。

三月三,倭瓜葫芦接一千。过了三月三,生产队便开始组织社员下地栽红薯。青壮年劳力们负责挑水,一人一根扁担和两只水桶,到就近的河边、水塘挑水。这挑水也是需要技巧的,不会挑的挑到地里,满满的一桶水就剩半桶了。后来有人在水桶里放上一把青草,这样水就不会溅出来了。虽然日子艰难,但人们也很知足乐观,三尺扁担并没有把脊梁压弯!

栽红薯前,要在红薯垄上用锄头刨坑,坑的深浅距离要一致,这也是技术活儿。孩子们负责丢红薯苗、浇水,一个坑一棵苗,一个坑一瓢水,妇女们负责埋苗。红薯苗要深埋压实保墒。挑的挑、刨的刨、丢的丢、浇的浇、埋的埋,各有分工,秩序井然,一派火热的大生产劳动场面。

红薯苗栽好了,也栽下了全队人的希望。

锄草,松土,翻秧。红薯苗一天天长大、拖蔓,慢慢地,绿色铺满了田野,一阵微风吹过,碧波荡漾,红薯叶的清香沁入心脾……

(二)

六月六(lù),红薯能有鸡蛋粗。到了六月,春红薯就有鸡蛋大小,基本就能吃了。孩子们实在忍不住口馋和饥饿,趁上地里割草的机会,偷偷地扒几棵红薯,看看四下无人,将泥土在衣服上蹭蹭,赶紧吃了。那一口清香、甜爽,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在了齿间,久久不能相忘。队长和大人就是看见了,也将头望向远方,只当没有看见。

一场秋雨一阵凉。雨露的滋润、阳光的恩赐、土地的给力,让红薯沟高高地鼓起,红薯似欲破土而出。秋风吹起,红薯叶开始变黄、凋零,扑进泥土的怀抱。母亲和姐姐同前院后院、左邻右舍的婶婶们开始忙碌起来。有用箩筐的,有用化肥袋子的,把地里没有经过霜打的红薯叶择回家去,用清水洗洗,开水焯焯,再分成一团团的,放入缸里,倒入清水,压上石头,一缸黄菜就做好了。冬天来了,吃上一锅黄菜面条,就是一家人的奢望。那时有句话说,这家到那家,都是一把红薯叶;这院到那院,都是一把红薯面。

(三)

过罢寒露,开始收红薯了。

早上起来,把红薯秧割掉,拉到地头,牛把儿们早已套好了牛、犁在等候。一声清脆的牛鞭声划破早晨的轻雾,一道道红薯垄被开膛破肚,孕育了半年的红薯破土而出,带着泥土的芳香,形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散落在红薯沟的两旁。有的迫不及待,找来柴禾或牛粪点燃一堆火,将新鲜的红薯埋进火里,烧着吃,焦香的烤红薯驱走的农活的劳累,田野里传来了欢声笑语,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分拣,拢堆,去土,又一派劳动者欢乐丰收的场景。

傍晚,每家每户将分好的红薯运到提前找好的麦地,那麦地最好是有坷垃的,麦苗没有出土的,便于红薯干的晾晒。空旷的田野间燃起了一盏盏的煤油灯,就像天上的星星,泛着微弱的光。二哥力气大,刨(切)红薯干又快又薄,小妹负责给二哥递红薯,我和姐姐、三哥、父亲,把刨好的红薯干一筐筐地像撒渔网一样撒开,然后再一片片地将叠在一起的红薯干摆开。刚开始还是精神饱满,到半夜就呵欠连连想打瞌睡,没人说话了。田野里只剩下红薯刨子的嚓嚓声,裸露的麦地渐渐地被一片白色的红薯干铺满了,心中的梦也在田野里铺开。

经过几天的晾晒,红薯干干了,家里早已建好了存储的地方。我也不记得啥时候我家的院里有个红薯窖,剩下的红薯拉回家,存在红薯窖里,隔一段时间,红薯吃完了,就下去取一点。

红薯收完了,农村基本进入农闲时节。收过的红薯地里会有三两个闲人,背上耙子、㧟着箩头,顶着寒风,在没有收净还有遗漏的地里遛红薯。运气好的话,半天也能溜一箩筐哩!遛出的红薯大多很新鲜,正适合做饭、蒸煮和烧烤,足够一家人吃上两天的。

严冬里最温暖的就是家里的煤火旁了。一家人晚上围坐在一起,父亲把炉火升得旺旺的,母亲把洗好的红薯拿来,放在煤火边上烤。一会儿,红薯的香甜就弥漫了整个屋子。吃着焦香甘甜的烤红薯,再听着上下五千年的故事,一个冬天就这样过去了。

整个冬天,家家户户都是早上玉米糁红薯稀饭,中午杂面面条,晚上玉米糁红薯稀饭,基本上以红薯为主粮了,能有个炒黄菜,或者凉拌萝卜丝、白菜丝就不错了。当时流传的民谣说,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红薯干是主粮,鸡屁股是银行。吃红薯吃得胃酸,但生活终究没有压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冬天,农村又热闹起来了。人们开始对红薯深加工,提高红薯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那就是,磨红薯,下粉条。红薯真是个“宝”。  (作者:徐占领 单位:宝丰县交警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