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很穷,却最喜欢过年。如今小康生活,却感觉年走得越来越远。
儿时,对有吃有穿的年充满了真心的期盼,进入腊月就开始遥望年的滋味。过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日子,盼着有好的食物,有漂亮的衣服,还有崭新的压岁钱……
那时候还没有电视,除夕晚上饱餐一顿之后,便和邻居的小伙伴闹到很晚才回家,也只有今天大人不催着小孩子回家,可以尽情的玩。十二点过后,还会被大人喊醒,在睡眼惺忪中被大人递过来的压岁钱刺激得精神大作,记得那时候父母会提前准备好崭新的票子,有时候给个五元、十元的,光景好的时候给两个十元,我们拿着属于自己的钱,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感觉自己好有钱!
走过一个又一个春节,现在觉得过年过的是团圆的氛围,一大家子都在各自岗位上忙碌了一年,平时相隔很远,过年让所有人有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回家,大家聚到一起聊天,吃个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谈谈工作、谈谈学习、谈谈家庭,小孩子喜欢热闹,点烟花放鞭炮,这是一种温馨幸福的感觉。
眼下也正是过年时,与以前过年相比,虽然现在过年时物质生活更丰富了,但精神文化却总是像缺少了些什么,我们似乎更怀念以前年味儿。以前过年时,总是盼着年关时候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贴对子,能全家人一起扫屋子,能一起到农贸市场置办年货,总是盼望着三十晚上能看春晚,那时能一晚不睡觉,不停地放鞭炮吃饺子。现在过年最不缺就是食物,我们可以到饭店定个年夜饭,也可以自己动手做一桌子拿手好菜,所有的美食可以在这个时刻精彩呈现,拍美食照片,录自己的制作视频,我们嫣然都成了美食主播者。
也许,年味儿是需要载体,当物质不再是年的主角时,我们更需要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年,所以很多人选择过年时外出旅游,因为有了假期,就能走出去到异乡感受不同的年味,驱车走出高楼包围着的大都市,享受异地的民俗文化和山水田园带来的自然感受。一家人围在一个大火炉前讲讲各自故事,参与当地地风俗活动,也能找到一些年感觉……就像小时候,听家乡戏,看大秧歌,串亲戚一样,过往的年也许正一点点消逝在长辈的皱纹里,噼啪作响灶火中渗透出来的年味渐渐成了一种回忆。
今年是疫情放开的第一年,压抑许久的情绪在这个节日里集中散播出来,站在焕然一新的新世纪广场上,这里有喷涌而出的喷泉;有热闹非凡的电影;有各式各样的娱乐设施。当我仰望着这绚丽如锦的除夕夜空的时候,宽阔的露天舞台上多彩的烟火才是众人关注的重点,这一刻,我努力回忆着走过的每一个年。
小时候的年,有很多传统习俗似乎要逐渐忘记,几乎都变成了回忆,能看到年味的只剩下了贴春联、包饺子、看春晚,今年春节我特意和妻子到久违的农贸市场买年货,其实这些东西家门口的超市也有,只是想找一找热闹的氛围和一种内心隐藏的回忆。
看着一团团一簇簇盛开在天空中的五彩斑斓的烟火,大家的心也随着它的怒放而舒展开来,但再热闹的夜空总会趋于平静,再靓丽的青春总会老去,就这样,在时光的晃晃悠悠中,踩着冬天的尾巴,又匆匆走过了一年。
过年也许是忙碌生活的结晶,每一个人过的年一样,品出的味却不尽相同。过年是亲人的相聚,为的是亲情的牵挂,更为了明天再次起航。过年是一种乡愁,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是我们精神家园,我们应该体贴细心地守护着她。
(作者:赵振超 单位:县文峰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