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马街书会上的对戏表演。 张晋 摄
2018年9月,对戏列入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充名录。项目类别是“民俗”,项目编号“Ⅹ-27”。
对戏的风俗历史悠久。按照宝丰县及周边县区的习俗,一个地方只要有寺庙,无论大小,无不起会,俗称“庙会”。刚起会时,都要唱几天大戏,可达吸引人气、香火旺盛目的。如果同一地点出现多台大戏,为比胜负、较高下,必形成对垒之势,称为“对戏”。也就是“唱对台戏”。
戏台一般都搭设在寺庙周围,若是两台戏,既可台口互对,又可同向并列。若是两台以上,会形成包围之势,间距在百米以上。台口正中及两侧悬挂巨大鳖灯(后来是马灯)照明,里面盛满足以燃烧三天三夜的灯油。锣声一开,各台戏同时上演,观众们喜欢听哪台戏就向那台戏聚集,最终观众多的戏班获胜。能够年复一年地坚持“对戏”,需要的是庙会的影响力。
马街书会对戏的风俗延续至今。每年对戏为书会增色不少。
历史上,马街书会的对戏多达3台,后来演变为两台,一般由会首主持。马街书会期间在火神庙附近举行。周边村子的百姓为祈求火神保佑,也积极参与,可谓人人出力。据老年人回忆,过去,马街书会对戏时,南边一个戏台,北边一个戏台。南戏台是马街村写的戏(请的戏),北边戏台是东彭庄等村写的戏。开戏时,北戏台先跑龙套、摆旗,如果南戏台摆旗回应,说明南戏台也已经准备好了。就可以开戏演出了。如果南戏台没有摆旗回应,说明南戏台还没有准备好,北戏台要再等一等。等到北戏台再摆旗,南戏台摆旗回应,这时,北戏台放三眼铳,两个戏台才同时开戏。煞戏时,北戏台先摆旗,南戏台无论唱到哪里都要煞戏。如果哪台戏将要赢了,台下观众有事先准备的花米团、香烟等,向舞台上扔,以示庆贺。有时候扔得台上的戏几乎唱不成。那时候,早上有集戏、中午不煞戏。集戏是因为马街书会期间,马街的集市挪到会场,以方便附近村庄群众赶集招待客人和艺人。早上的集戏就是为赶集的人唱的。中午不煞戏是因为,过去中午往往是赶会的高峰期,可以满足远道而来的群众。也烘托了会场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