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喝了几十年,还是没有体味出其中的滋味,所以至今不敢叫品茶,而只称喝茶,人生如茶,酸甜苦辣都在一杯茶中。
茶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饮料,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口干解渴,惟茶是尚。自古以来,凡是有中国人生活的地方就有茶,无论富贵与贫贱,上焉者细啜茗种,下焉者牛饮茶汤,这是一种文化,如同一日三餐一样,因此有了茶余饭后的话题。
小时候和父母下田干活,父亲总是提着一只装满热水的茶瓶,沏茶前父亲总在里面放上一小把茶叶,当时家境贫寒,那时的茶叶应该是很劣质的,但大人们依旧喝的很香甜,我不喜欢喝,那味道感觉涩涩的难以下咽。茶叶是父亲从县城的集市上买回来的散茶,很便宜的那种。吃过晚饭,大人们通常喜欢沏上一大茶缸,男人们点上一支自己卷的香烟,开始慢慢地喝,一天的疲劳在茶香和烟雾缭绕中逐渐散去。
茶是中国人开门七件事之一,生活中的必需品,家里来了客人,都要端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饭菜可以简单,酒水不需要名贵,唯有茶水不能将就。闲暇时喝茶、读茶、了解中国的茶,在不同的时期对茶的排名也在发生着变化,2002年《香港文汇报》将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黄山毛峰、湖南君山银针、信阳毛尖、祁门红茶、安徽瓜片、都匀毛尖、武夷岩茶、福建铁观音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我的家乡也产茶,那是信阳毛尖,虽然没有龙井、碧螺春有名气,但在全国茶类排名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小时候看大人喝茶,在吃饭的大瓷碗里放上一小撮毛尖,倒一大碗开水,一边吹着热气,一边小心地吸着茶水,很是惬意。偶尔趁着大人不注意间,快速喝两口,又涩又苦,比起白开水的味道差远了,更没有汽水的甘甜,这样的味道与大人们喝茶时的表情竟然如此不相符。
人生百态,其中滋味只有那茶水入口那一刻才明了。
如今,爱喝茶,和几个知己,或同事,闲暇时泡杯自己喜欢的茶,待热气升腾时,不急着喝,先看着茶叶在开水里起伏荡漾,放到嘴边闻一闻茶的清香,呷一小口,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唇齿间荡漾,三五秒的停留已经感受到了茶的芳香,之后,缓缓咽下,爽朗的气息开始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一切由心而生的烦恼。
在工作中,也发现但凡有点来头的人,当个老板、做个经理的、当个领导的人都会精心布置一个茶室,当然少不了上好的茶桌和茶具,这样会朋友谈生意就会很有面子,大多喝的都是工夫茶。我也喝过,这需要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人服侍,喝过几次后,总觉得自己不太适合这样的氛围,一是自己只是一个小职员,对人际交往不甚了解,二是感觉总让别人不停地忙碌实在是不好意思。
自己喝茶,喝自己的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茶净化,滤去的是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静默、一种享受。坐在阳光下,倒上一杯茶,细细地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叶在沸水的怀抱里才有浓香,就像人生历经磨练后才有诗情画意。日子一天天过去,历经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就像在杯中上下翻滚后的茶叶,最终会慢慢地沉入了杯底,用一种颜色呈现在我们眼前,当茶水的温度和心灵交融的那一刻是最美妙的感觉。
喝茶如读书,品茶如写诗,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把心静下来时才知其中的滋味,需饮茶者心静平和。和一两个朋友一起喝茶聊天,只需一壶、一茗、一心。和喜欢的人喝茶,慢慢聊着家常,轻轻地呷,慢慢地啜,信阳毛尖的清香幽幽地钻入鼻梢,荡气回肠之感油然而生。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热闹后的落寞。一样的茶桌,一样的茶具,一样的人,不同的年龄品出不同的味道,用岁月不息之水配以不同产地泡的茶叶,或热烈,或绵柔。
有一种场景总让人心生向往,看着窗外濛濛细雨在绿叶上滑落,悠悠一捧香茗坐在窗前,杯中茶由淡变浓、由浓变淡,茶叶在杯中浮沉聚散一如人生。
(作者:赵振超 单位:县文峰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