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受家庭条件所限,除了读过几本学校发的《小学生导读》外,就很少有机会涉猎其他读物了。但是,有一本书的阅读,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小学四年级时,姐姐到小舅家玩,回家时带回来一本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厚厚的一本,让人望而生畏,是我生平从未见过的鸿篇巨制。那时候,我常常看见姐姐捧着这部书看得津津有味,幼小的我心生好奇——那么厚的书,真的看得完吗?有那么好看吗?
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鼓起勇气聚精会神地看了几段,竟被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初,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书桌上捧起这部沉甸甸的书,然后坐在沙发或椅子上,全神贯注地阅读,迫切地想知道书中人物的命运。后来,觉得放学后才阅读还不够过瘾,于是干脆把书带到学校去,每逢下课和午休就拿出来看,自动屏蔽心中的躁动和外界的纷繁吵闹。等到小学还未毕业时,一本厚重的《三国演义》竟被我看完了,从此,三国故事的发展脉络在一个少年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在耳濡目染中锻炼了我的语感和写作。
或许是坚持阅读有了较多的积累,读小学时,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级的语文课代表。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念我的作文和日记,号召同学们向我学习。我也因此深受鼓舞,便更加勤快地阅读和写作了。
上中学后,我的文科成绩一直不错。一次,初中历史老师讲到东汉、三国这段历史时期时,问有没有人将汉末诸侯形势图画出来,我第一个举手走上讲台,将袁绍、袁术、曹操、孙策等各路诸侯布局图一一画在黑板上,令老师叹为观止。又有一次,高中语文老师讲完《杨修之死》这一课后,鼓励同学们到讲台上讲三国故事,我踊跃报名,将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娓娓道来,赢得了全班师生的满堂彩。《三国演义》让我对东汉末年至三国这一历史时段了然于胸,每当谈起这段历史时期的故事时,我都能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自豪。
上大学后,学校图书馆的书简直浩如烟海,一辈子都看不完。课余时间,一有空闲我就去图书馆看书、借书。那时候,家庭条件改善了很多,我网购了一本又一本的图书。在宿舍的书架上,摆满了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种书籍。坐在书桌前,随手一抽,便能怀着恬适的心情在书海中自由徜徉。我阅读了太多的好书,《白鹿原》《瓦尔登湖》《百年孤独》……漫步在文学名著之海,我常常废寝忘食。但要说在名目繁多的各式书籍中哪本对我影响最深,毫无疑问,还是当年那本《三国演义》。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阅读。大量的阅读让我看起来更加自信、乐观,有一次竟被大学老师夸赞:“感觉你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尽管老师谬赞了,但阅读确实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人的形象和气场。正如三毛所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潜在你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书香沁润人生,热爱生活,爱上阅读,致敬“4·23世界读书日”!
(作者:方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