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考结束,按惯例,每年我家乡“金榜题名”的学子家中都会大设宴席,邀请老师和亲人朋友一同分享喜悦。此外,许多高三学子也会外出旅行,借此放松自己的心情。
事实上,古代的学子在科举放榜后也会像如今一样庆贺一番。他们或三五成群游街看景,或聚在一起举杯邀月,吟赋诗词。最能体现学子们在放榜后心情的诗作莫过于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简单几十字便道出了诗人人生扭转时的狂喜。
不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还要数庆祝的宴会。不像我们如今高考后的庆祝宴都是由家人筹办,古时放榜后的庆祝宴则是由官方朝廷举办,不仅在数量上比如今的庆祝宴多,嘉奖的类型上还分文武两种。比如,为文科举人们乡试后举行的鹿鸣宴就起源于唐代,并被后代一直所沿用。宴会由当地的官吏主持,除了邀请新科举子们参加外,考场的工作人员也会一同入宴。据说,当时在宴会上常常有举子唱《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为大家助兴。后来,这一行为渐渐成为鹿鸣宴的传统,“鹿鸣”之称也由此得名。
鹿鸣宴的传统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而同属于文科的另一种庆祝宴则要更为高端,那便是为通过殿试后的新科进士们举行的琼林宴。此宴会始于宋朝的开宝六年,起始的原因是当时翰林学士李仿主持的贡举考试爆发舞弊案。宋太祖赵匡胤知道后,在讲武殿亲自主持复试并为殿试后的新科进士们设宴以示庆贺。由于宴会是在当时都城汴京城西的皇家花园琼林苑里举行,因此得名“琼林宴”。
说完文科举子们的庆祝宴,武科举子们的庆祝宴也颇值得一提。鹰扬宴就是为乡试中榜的武举人们举行的宴会,一般会在发榜的第二天举行,主要的参加者是主考官和新科武举人。鹰扬宴的“鹰扬”两字同样颇有来头,寓意武将们会如鹰击长空般威武,和“鹿鸣”刚好形成对应。
同文科一样,武科也有更为高端的庆祝宴,那便是为殿试后的新科武进士们举行的会武宴。从唐代便有之,且规模要比鹰扬宴浩大得多。
读古人放榜后的历史,变的是放榜时的形式与内容,不变的却是学子们耕耘后的收获与欢欣。 (作者:曾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