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了冬天,乡村人家便进入冬闲,他们似乎是长长地舒出了一口气,然后开始享受那一年一冬的轻松自在的悠闲时光。
乡村的冬日,万物一片沉寂,草木满眼枯黄,但在朴素的宁静中,大自然将这一切的物事,彰显在我的眼目中,让我能够有机会领略不一样的慢时光。
走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心是松散的,一缕缕难言的乡愁顿时在眼前荡漾。在这里,你可以不用担心被世俗所牵绊,不用理会生活带来的压力,放下心中所有的苦恼和郁闷,去肆无忌惮地拥抱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懒得去南方取暖在门前跳跃的麻雀,它们一边细心啄食遗留谷粒,一边叽叽喳喳,仿佛与屋主商讨在这“安家”过冬之事。家前屋后的树木,河岸的芦苇,暗角里的枯草,随风摇曳,在演奏冬的乐曲。
越过一片片的芦苇荡,追寻着那湿润的气息来到黄河岸边。你会被眼前的河水所震撼,它在夕阳的照耀下静静地流淌。让人浮躁很久的心仿佛找到了一个安放地,变得异常平和而开阔。
农村的冬天,麦田间,时常会遇见放羊的老人,这在农村是一道独特风景。我时常会有这样的想法,等将来有一天,我老了,就买两只羊,当一名羊倌,做一个学会享受生活的人。
如今,随着中青年大量的外出打工,如今的葬礼,人数越来越少,棺材从过去的肩扛手抬,到如今的机械化操作,都是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现象。
这位老人已经70多岁,他依然耕作于田间。乡村的老人,没有多少退休金,哪怕年过古稀,他们仍然是乡村的壮劳力。忙着是他们的本分,忙着是最大的乐趣,就是幸福和苦难。闲着,他们说是活受罪。他们离不开泥土,离不开庄稼,离不开劳动,一生都在奉献,默默无闻的。只有这样,他们才心安理得,坦坦然然。
马上就要进入腊月了,一些到村里遛乡用玉米、大小米制作焦酥糖的商贩,最近经常上门服务,这也吸引了很多农人们。
如今的村庄,很多的老房子废弃了,一些年轻人,都住到了镇里或县城,他们回家的时候,站在自己家的老屋前留影,或许,有些房子,在明年这个时候,说不定就坍塌了。
妇女们在走廊里晾晒过年的长面,幸福的笑容里满是年味。院子里垒得齐整浑圆的玉米芯儿,金灿灿的蕴意着五谷丰登。火炉旁的碗里盛着甜蜜的家酿,也盛着农家的小康生活。老人们禁不住阳光的诱惑,蹒跚着踱出院外,凑在墙角梳理着陈年旧事,舒缓着皱纹。
冬日暖阳,这位奶奶在簸箕里,挑选玉米粒中的糠秕,她说搞好后,要去加工点玉米面,等到城里的孩子回来带回去尝尝鲜。
快过年了,乡村的孩子对过年的期待,并不那么强烈。因为即便是平常的日子,他们也可以吃着我们当年“过节”才能吃到的东西。
在乡村行走,绿色的麦田给人以无尽的希望。我的目光柔柔地抚摸着空旷的田野,无尽的乡愁在我心头荡漾。
乡村的冬日,总体而言是赋闲的,农人们饭后就会走出家门,到外面闲逛,遇到聊得来的人,就会停下脚步,聊聊家长里短。
乡村的老人,他们最幸福的事,就是每天到田里,看看自家庄稼的长势,似乎,每天看到它们,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满足感。
在一户人家的门口,晾晒着几样农家的器皿,有篮子有簸箕,眼前的场景,让人一下子有了“过年”般的感觉。
当年,压水井是每家必备的物件,但后来随着自来水的“横空出世”,压水井在乡村也是渐行渐远。如今,只是偶尔停水的时候,才会想起它的存在,才会想起以前邻居来压水时有说有笑的场景。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炉而坐,温暖的炉火,烤在身上热腾腾、暖洋洋的。火苗恣意舞蹈、妖娆。炉膛里的草灰余温氤氲,端坐其怀的茶壶咕噜咕噜地呢喃着,依偎一旁的红薯、土豆听得浑身发热。烘炉子里的蚕豆也烘得按捺不住了,扑哧扑哧炸响、喷香。
农村的冬天,像是一张黑白照片,弥散着朴素自然的美。这种美你要一天一天的细细地品,品着品着春绿了树、夏红了花,再想寻觅那种朴素的感觉,只有等待来年的冬天了。
(张军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