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4486期 >2024-01-15编印

梅 赞
刊发日期:2024-01-15 作者:  语音阅读:

  “花中四君子”梅居首位,“岁寒三友”有梅一席之地。可见梅在国人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中国人与梅有着颇深的渊源。

  中国人喜欢植物,利用植物的历史非常悠久。古人与植物打交道,最早是从植物的食用功能开始的,梅也不例外。人与梅花结缘是因为她的果实。至少七千年前,人们便开始食用梅子,将其视为调料,如同今天的醋。后来人们将梅子和美酒放在一起,制成梅子酒。成语“青梅煮酒”“望梅止渴”都体现了古人对梅食用功能的利用。

  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这种植物又开始了由食材到观赏的华丽转身。据史料记载,在汉代皇家花园内已有梅花的栽种,梅花已成为皇家的观赏植物,可见中国人赏梅的历史久矣。在美学文化达到顶峰的宋代,杭州西湖有一位隐逸诗人,在《山园小梅》中写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就是北宋的林和靖。他种梅爱梅,一生未娶,以梅为妻,终其一生挚爱梅花,后人赞其“梅妻鹤子”,六十二岁逝世后葬于西湖边,他一生钟爱的梅花也陪了他近千年。受林和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开始对梅花倾入了更多的情感。

  而让梅花走近普通民众的,应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那就是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北宋灭亡,赵佶这个书画皇帝没能守住这大好河山,给自己也给天下百姓带来了苦难。南迁的宋人在苦难中开始反思。此时,这个民族越来越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精神寄托,来支撑着重建国家。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梅花。寒冬已到,山河破碎,万物凋零,而梅花却为怒放做好了准备,寒冷无法阻挡她,风雪不能欺压她。在民族命运的寒冬里,人们从梅花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坚韧不屈的精神。梅花不再是普通的一朵花,而成了凌霜傲雪的梅,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在宋代,梅花被广泛种于私家园林。范成大在《范村梅圃》中说:“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由此可见那时人们对梅花的喜爱程度。借助文人雅士的推崇,梅花的风骨广受赞誉。

  漫长的历史,让这个饱受苦难的民族和梅花连在了一起,坚韧、顽强、骨气成了人们对梅的定义,也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符号。 (作者:王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