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4515期 >2024-03-04编印

一声春雷 惊蛰始
刊发日期:2024-03-04 作者:  语音阅读:

  每年公历3月5日~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惊蛰时节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于土壤里冬眠的小动物。古诗词中,对惊蛰这一节气,描写甚多。

  最早将惊蛰入诗的,大概是晋代的陶潜,其诗《拟古九首》(其三)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前四句写出春回大地,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后八句写人与燕子的情感交流,可见陶公物我情融之境。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春日景象才刚显露,不甚明显,“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苏辙《游景仁东园》)寥寥几句,就道出了春寒料峭的情形。

  惊蛰的雷声,是大自然为人类奏响的一曲春歌。宋代张元干在《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诗中曾对其作了最形象生动的描述:“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诗人说,人老了,怎经得起节气的催逼,夜里点灯的时候忽听窗外雷声大作,震得龙蛇都抬起了头,蚯蚓、虾蟆也跟着从土地里爬出来了。言外之意是,即便垂暮之人,在惊蛰的雷声中也会振奋精神。“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读陆游的《闻雷》,则更易让人由春雷想到一种万象更新和希望。你看,春来了,老年人仍有勃勃的生机。春雷一响,春风起了,整个宇宙就是一番新的气象,人生自然也应该有新的气象。

  惊蛰时节雨水增多,意味着农事拉开了序幕。农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唐代韦应物《观田家》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全诗通过对农民终年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终日忙于农活,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到自己的俸禄来自乡里,不由深感惭愧。“一雷惊蛰始”,表面上写节气,实则烘托诗人内心的震撼。

  我最喜欢贾岛的《义雀行和朱评事》:“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农人们在惊蛰时节忙碌春耕,就连鸟儿都不再偷懒,雄雌双双翱天飞翔,衔泥筑巢。有时忙得一天都回不来,不得不告诉雏鸟,别操心挂念我们,我们在外忙着为你们找食呢!全诗通过赞颂勤劳的鸟儿们哺食育小,借以提醒人们抓紧春耕,用劳动创造生活,他还谦虚地愧责自己不如鸟儿们呢。

  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大美时节,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活、珍惜光阴、努力工作、靠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呢? (作者:王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