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4525期 >2024-03-18编印

想起高粱
刊发日期:2024-03-18 作者:  语音阅读:

4版3-18-02.jpg

  “喝了一碗酒哇,上下通气不咳嗽……”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便不由想起了红高粱。

  高粱秆直、叶宽、穗长,系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常见别名有蜀黍、荻粱、茭子、乌禾、红粱等,成熟的高粱穗红彤彤的像火把,因此也叫“红高粱”。而我们宝丰这里一般叫做“秫秫”。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们这一带各乡各村都种植有高粱。一到深秋,红彤彤的高粱映红了天际,沉甸甸的高粱穗压弯了枝头,成为秋天的一道风景。

  高粱原产非洲,公元前2000年左右经海路传入了印度,大约在两汉时期传入了我国。作为一种外来作物,高粱一开始并不受人重视,只是出于“广种五谷,以备灾害”的农业传统而得以种植。明中期以来,高粱在北方地区迅速扩张,种植面积急剧增加。李时珍曰:“蜀黍不甚经见,而今北方最多。”清到民国时期,高粱在北方地区农业结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仅次于小麦或谷子。

  高粱环境适应极强,耐旱、耐涝、耐盐碱,能够在水旱灾害频发、土壤瘠薄的自然环境下相对稳产高产,这是高粱能够在北方得到推广的基础和前提。作家莫言的故乡山东高密到处是高粱地,他写出的著名小说《红高粱》可见一斑。

  高粱在夏天勃勃生长,几天不见骤长几寸。据说晚上在田头能听见其拔节声,生长力非麦、谷、豆类所能比拟。一到仲秋,高粱的叶子由嫩绿到橘红,籽粒也渐渐由夏天的浅绿慢慢转化成秋日的绯红,使秋天的色彩越来越丰富了。将熟的红米迎风飐动,在秋阳中露出它成熟丰满来,因此也引来了各种鸟类啄食。看庄稼的老农便会来回跑着大声吆喝,驱赶小鸟,赶走了又飞来,飞来了再赶走,与人打起游击战,让人哭笑不得。

  高粱浑身是宝,用途很多。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燃料奇缺,高粱茎秆粗壮高大,质地紧密,燃烧性能又较好,成为人们眼中化解燃料危机的理想作物。农村夸谁家的媳妇有本事,就会说:“人家某某,一根秫秆做一顿饭。”其实,农民舍不得用高粱秆烧火,大多用来织箔了。

  记得当年家里盖了新瓦房,堂屋两间想从中间隔开,就需要一领箔,于是父亲在家里开始织箔。先把一根笔直的长木杠子一头绑在树上,另一头用木棍做个人字架撑起来。然后根据高粱秆的长度设置五至七道筋,每道筋就是一根细长的麻绳,搭在长木杠上,两头各系一块半截砖或者小石头。一次在木杠上放两根高粱杆,根和梢错开对应,然后把每道筋上的细麻绳相互调换位置固定住高粱杆,然后再放两根,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把箔织到四五米长左右(当然可根据所需定长短),把每道筋上的两个绳头绑住就算织成了。在房梁下面栽两三个木杆,上端固定在梁上,最后把箔绑在木杆上就好了,这叫箔篱儿。其实,高粱秆织的箔主要作用是盖房时当房顶的里子。有时卷成一个圆筒用来存粮食,里面可以装上玉米棒子和红薯干,有时房子上搭顶棚也会用到箔。

  高粱叶子可以喂牛羊马驴,秆皮可以编织席子。顶端结穗那一节叫秫秆箭儿,大概二尺长,能扎成锅排(簰),可以当锅盖,可以放饺子、面条,还能扎成馍筐、针线筐、碗笼儿等。高梁穗打掉穗粒后,可以扎成扫地的笤帚,或者扎成小刷子用来刷锅、扫案板、扫床铺,都是人们生活中离不了的物件。高粱粒脱皮后就是高粱米,可以做米粥、做米饼,赭红色的高粱面与小麦面相掺和蒸窝头、烙油馍,是上好的杂粮面美食。

  高粱也是酿酒的好原料。在古代,用高粱酿制的蒸馏酒,通常被称为高粱烧或烧酒。烧酒根据酿酒原料的不同还有玉米烧、地瓜烧、麦烧等,而烧酒中高粱烧品质最佳。近年来,酿酒业再度兴起,这也推高了高粱的价格,激发了民间种植高粱的积极性,久违的红高粱又进入了大众视野。我们省是酿酒大省,几乎每个县市都有酒厂,甚至有些镇、村也有小酒厂。我县有一个宝丰酒厂,建厂已有70多年的历史,生产的清香型宝丰酒是中国十大白酒之一,每年产量有几千吨。

  酿酒需要荞麦、豌豆、高粱等粮食,酿酒产生的酒糟是养猪的上好饲料,不少养猪的人家隔三差五要到宝丰酒厂排队买酒糟,像当年交公粮一样,起早贪黑,排着长长的队伍。有的为了买一车糟子,还要找熟人、走后门,央亲托友,极尽所能。宝丰酒清香纯正、绵甜柔和,不知陶醉了多少人,没钱人闻闻酒香那也是惬意十足,特别是刚出锅的热糟子,大老远就能闻到那醉人的酒香,忍不住要多做几个深呼吸。

  那时的高粱地也是孩子们的游乐场,大家在青纱帐里捉迷藏,秫秆箭儿可以做成红缨枪,剥下篾条编成风葫芦,砍下的秫秆是我们的挥舞的枪棒儿。记得有一年我和堂哥各拿一根长秫秆打仗,激战之中我的“长枪”末端折断了,锋利的篾条像刀子一样,一下子把堂哥的左上臂割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我一下子愣在那里,堂哥扔掉秫秆捂着伤口大哭着跑回了家。虽然大人们没有责怪我,可我好几天不敢见堂哥。

  中原腹地是我国的粮仓,农耕历史悠久。高粱和小麦作为传统农作物,既是人们赖以生存、繁衍生息的粮食,也象征着河南人向阳而生、孜孜不倦的精神与信念。一个秋收冬藏,一个冬种夏收,是四季轮转的浪漫,也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作者:赵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