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伴着“咕咕--咕咕”的鸠鸣,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桃红柳绿、鹊笑鸠舞的春天。
前些天,两只身着灰蓝色衣服,颈戴珍珠般纱巾的斑鸠,忽然落到我窗台前。看到这样可爱的小鸟驾临,生怕惊动它们,我便坐在桌前纹丝不动,只是静静地观察着它们。
一开始,它们试探性地稍作停留,便展翅飞走。于是,我就用盘子撒了些儿小米,放在窗台上。一会儿,它们飞来后,又警觉地围着盘子,啄了几嘴小米,便惊慌地飞走。就这样,它们几次三番飞来飞去。久而久之,见我没有恶意,他们仿佛也放心地来这里啄食。
有了这两只斑鸠光临,我的窗台上也渐渐热闹起来。有时,它们呼朋引伴,带来两三对儿。这也给我创造了亲近斑鸠,近距离观察斑鸠的机会。后经观察和查阅资料,我明白了斑鸠的习性和特点,意外收获了许多新知识。
斑鸠,因其形似家鸽,亦称“野鸽子”,多分布在丘陵地带,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斑鸠的“斑”字有斑点、斑纹、斑块之意,显著特点是颈部美丽的领圈,就像是脖子上戴了一个漂亮的领带。在地面活动时,斑鸠常小步前进,头前后摆动,边走边觅食,四处张望,神态古典又优雅。
我们常见的有山斑鸠、珠颈斑鸠、火斑鸠。山斑鸠,头和颈灰褐色,略带红色,上背褐色,颈背后两侧是黑白相间的条纹状领圈;珠颈斑鸠,褐红色的颈后侧两侧是黑底白点的领圈;火斑鸠,粉红白的颈后两侧是一条纯黑色领圈。
从体形上看,斑鸠与鸽子、布谷鸟相比,体型略小;从羽毛上看,山斑鸠全身羽毛以褐色为主,头颈部染有一层葡萄酒那种红色,鲜艳亮丽;珠颈斑鸠,全身羽毛以蓝灰色为底衬,细长颈侧缀有一片黑白斑点,像是镶嵌了一层亮闪闪的珍珠,又像是裹着一条纱巾,翅膀呈鱼鳞状排序,脚为紫红色,灰色细长的尾巴尖部是白色的。
明代诗人陈玺《斑鸠》诗中写道:“香禽自何处,共立枝头语。唤起晓耕人,西畴足春雨。”现在,一些地方还流传着“斑鸠咕咕叫,预兆雨天到。”等许多农谚俗语。可见,斑鸠不仅是报春鸟,也是天气预报的好助手。
古人云:“春之始,以鸟鸣开端。”斑鸠不仅是报春鸟,还是一对恩爱夫妻。它们常雌雄结伴而行,共同筑巢、轮班孵化、觅食哺育幼崽。明代《贤奕编》写道:“人道斑鸠拙,我道斑鸠巧。一根两根柴,便是家缘了。”其实,“鸠占鹊巢”中的“鸠”字,指的不是斑鸠,而是布谷鸟(杜鹃)。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鸠”者“九”也,“九”为最大的阳数,有长久寓意。为此,在我国很多地方一直流传着,把雕琢如斑鸠头部造型的拐杖叫“鸠杖”,并以此赠送长者,祝福老人健康长寿,把斑鸠当做福星鸟、吉祥鸟说法,以及“喜鹊叫喳喳,喜事到我家”“斑鸠飞舞,家家有福”“鹊笑鸠舞”等俗语。
窗外又起鸠鸣声。伫立窗前,望着斑鸠自由飞翔的身姿,听着斑鸠“咕咕——咕咕”的鸣唱,使我顿悟到了造化钟神秀、万物皆有灵的深刻内涵。善待自然,善待万物,和谐共处,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作者:郭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