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官营小学老师带领学生们参观校史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闹店镇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找准切入点,从乡愁入题,在李官营村辅助设立三馆,即村史馆、校史馆、摆理堂,在后李村成立了柳杨河诗社,以文化人,积极探索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有益渠道,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闹店的落地生根。
浓浓乡愁系我心
李官营位于闹店镇政府西北2公里处,下辖2个自然村(李官营和红石寨),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21户2780余人,耕地面积3500亩。有党员77名。是一个美丽的村庄,历史悠久,柳杨河(原名沣溪)从村南蜿蜒而来,经过村东,到村东北向东一泻十几里,两岸柳杨树茂密高大,形成一道绿色的天然屏障。我的外婆家就在这个村庄,儿时,我经常到这里串亲戚,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如同我的第二故乡。
历史上,该村有两条大街,有东门和西门,东门外有一瓮,称为瓮城(即围绕在门外的小城)。不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城门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城壕和城门前用青石条铺的桥和部分残缺不全的城墙。那时候,每到春天,我和小伙伴沿着残垣断壁的寨墙寻找松鼠、捉迷藏……
夏日里,知了在柳杨河岸的柳树上歌唱,微风吹拂着绿水,柔柳舞动着腰枝,形成了一道美丽的自然风景。我常来到李官营的东寨门处几十亩大的水塘游泳,在树上用马尾毛做成的套子套知了、逮纺花虫……
秋日午后,我和小伙伴在寨壕里或者柳杨河里捉鱼、垒堰、挖泥鳅、逮螃蟹。随外爷到生产队的瓜地里看瓜,听外爷讲故事,教顺口溜:“打瓜蛋儿圆周周,黑子红瓤在里头,黑子红瓤我们吃,瓜皮扔到地里头……”
冬日的清晨,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升起,给笼罩在氤氲迷雾的大地涂抹上了一层霞光,丝丝缕缕黄灿灿的光亮驱散了雾障霜凝。乘着这明媚的亮光,我和小伙伴在河塘结冰的冰面上滑冰、打皮牛……
李官营,这里有我儿时美好记忆和难以忘怀的浓浓乡愁。
如今,50年过去了,我故地重游,这里的一切都变了,寨墙不见了,水塘没有了,寨壕填平了,鳞次栉比的平房、楼房覆盖了这里,宽敞的水泥马路代替了狭窄弯曲的土路。就连外婆家门口的那口古老的辘轳井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输水管道和水龙头。树绿花红、草清水碧,为古老的村庄换上了新妆。
历史悠久有底蕴
李官营,这个名字听起来就不寻常。那么,为什么叫李官营呢?在村史馆,我找到了答案。
据村史记载,明洪武年间,天下初定,久经战乱的中原大地路断人稀,土地荒芜,一场官方大移民和驻军垦荒随即展开。此时,一名李姓的将军在此地安营扎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带领老百姓开荒种田。此地便以将军姓氏为名,定“李官营”为村名。
“据相关记载,李官营村东边的庙宇叫老天爷庙,前面是戏楼,后面是大殿,绘有各类人物画像,大殿还有卷棚等。”村第一书记张亚萌带领我们,一边参观,一边介绍,“当时整个庙宇规模宏大,分为东庙和西庙,中间一条很深的老河,目前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当时的西庙。据说东庙的东屋和西屋供有神像,目前就是村庄小学的位置。解放后当时周围村庄人都在这里上学。”
仅存的老庙房屋内有一通石碑,记载的是《重建伽蓝殿并金塑神像碑记》,其中碑文内容是李官营原有一座宏伟的伽蓝殿,随着时间的推移,殿宇倾颓,神像也遭到破坏。在庚申年,有一位善士金廷贤,联合其他善良之士,发出了重建伽蓝殿的善念。他们召集了众多的信众,共同努力,募集四方的捐款投入到重建工作中。到了辛酉年,这一工程终于圆满完成。为了纪念这一刻,在此立碑铭记。此碑由宝丰县国子监监生杜祚隆撰写并书写。落款是大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这段碑文记录了伽蓝殿的重建过程,表达了对神灵的敬仰和对善行的认可,同时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从老庙石碑记载往前推,村名由来也是相对可信的,这样说来李官营村至少有650多年历史。
走进村史馆内,高高挂起的一块匾额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细观看,这是清代光绪帝年间,村内金氏家族一举人的门楣,上刻十二个字,分别为:“戒欺求慊,清心寡欲,退己让人”,意为谦和让人,清心少欲。此举人名金振东,相传此人其貌不扬,但其才德甚高,开创了金姓字派,其学生担任当时太子之师多年。从这十二字亦可见其家风之严谨,当地民风之淳朴。
“在外工作的赵成立弟兄三人,共有30多口人,至今没分家。他们的历史传承、家风家规很好。”闹店镇党委书记魏前豹感慨地说,“正是有他们这样民风淳朴,才使得李官营和谐平安。”
村史馆还有一处特色,抬头看见屋内顶部是三梁架,保留得很完整,并且主大梁上还绘有龙云纹饰,现在依然可见。“三梁起架”结构的特点是能够有效地分散重量,同时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这种结构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中,如寺庙、宫殿。所以可见这个庙宇在当时的规格之高。
传承文化泽后人
“这个村不仅历史文化非常丰富,而且,近几年还建成了三馆,即村史馆、校史馆、摆理堂。”该镇镇长郭晓娟说,为建设三馆还是费了一番周折的。
村庄要振兴,乡贤的力量不可或缺。近年来,闹店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闹店籍在外人才,为更好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闹店镇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其中李官营村的三馆就是“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尝试成果的缩影。2023年5月2日,在闹店镇李官营村召开李官营村首届乡贤恳谈大会,以“乡情”为纽带,搭建沟通平台,80余位乡贤代表相聚一堂,话乡情、谋发展、谈未来,全力引导乡贤“回归”、资源“回引”。乡贤会召开后,赵成立、赵振立、赵振言、王建国、李江岭等乡贤慷慨解囊,筹资30余万元用于村史馆和校史馆设施建设、绿化美化、博物陈设;王甲申、王钦堂、金同甫、李付兴、王红伟、王彪等村内长辈和热心人士撰写资料、收集信息、献计献策。一年多时间,三馆落成,这在李官营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房屋是村里的老庙,在建国后10多年的时间中都是村里的学校。这期间不仅有小学、初中,还曾办过高中,从这个学校走出的优秀人才近百人。所以,李官营村在外乡贤基本上都在这个地方上过学,对家乡的记忆都在这里。为了凝心聚力,让在外乡贤们感受到乡音,找到小时候的影子,留住乡愁,传承文化,这也是我们打造这个村史馆和校史馆的初心。”李官营村党支部书记王旭光介绍说。
村史馆记载:解放前夕,陈赓的部队在此驻军,还在村民家中住宿,村后街住的较多。1947年解放军驻豫部队一部分在李官营村驻扎,当时在村北及中部较多,司令部设在本村村民王更午家。当时该村较大,该住房为贫下中农,忠诚可靠,且拥护共产党,支持解放军。
李官营村的红石寨壕远近闻名,李官营寨外面一圈全是红石。解放初期,保存完好。那时候,村庄四面被3米多高的寨墙围住,寨南有两道门,有寨守值班、打更等,保卫着村人们的生命安全。村东门外有一座拱形桥,青石打造而成,桥上有石碑,后由县文物部门收走保存。寨前是官道,一个弯道进入前街,村内大水塘位置(现在前街中间位置)尤其热闹,冬天人们都在周围染布,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
校史馆记录了自解放初期创办小学、初中,后又办起高中的历程,经过历任教师的辛勤耕耘,从李官营学校走出的学子遍布全国,服务于各个行业。馆内陈列的物品,承载了学校的变迁、发展,是学校最宝贵的历史档案,也是校园文化的溯源与载体,更是学校传承永续的精神财富。
据乡志记载,1937年胡明堂在寨西北角一老院内创办一班一级,有学生20余人。通过不断发展,到1943年增加了高级班,发展为六级六班,有教师6人,学生100余人。解放后,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快速发展。1950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办高级班,并定为区立第一中心小学。
“在各行各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李官营人,数不胜数。”村支部书记王旭光激动地说,“目前,毕业和就读于985、211高校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子人员,李官营村就有近30人,他们是李官营办学史上的骄傲,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校史馆院内拱形连椅走廊,是该村计划命名的“集贤廊”,将在长廊横梁上悬挂从李官营村走向各行各业的先进人士、优秀代表,记录他们学习、工作、生活的事迹,以鞭策后辈努力向上。
调出和谐暖人心
“李官营是个大村,老百姓矛盾纠纷在所难免。自从设立了摆理堂,矛盾纠纷越来越少。”闹店镇党委书记魏前豹边说边带领我们朝摆理堂走来,“摆理堂最初的建设理念来源于古诗‘六尺巷’,既是闹店镇积极探索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有益尝试,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闹店的生动实践。”
来到摆理堂,但见“摆理堂”的牌匾三个大字醒目大气,让人为之一振。“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的对联道出了摆理堂的宗旨和目的。走进屋内正墙上大大的“和”字是和谐、协调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既是一种做事方法,又是总体目标。
“在李官营村摆理堂的调处队伍中,不仅有县信访局、镇信访办的工作人员,还有村里有威望、热心肠的老同志、老党员、退休老干部等,村里的各种疑难杂症都能妥善解决。”闹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晓娟说。
西侧为谈心室,通过聊天的方式沟通交流,让摆理的群众平心静气的正确看待事件本身,从而真正摆出社会和谐、摆出幸福生活。
李官营村摆理堂是去年4月设立的,一年间,共调处矛盾纠纷39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预期目的,让群众少跑路,把问题早解决,达到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为打造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村庄打下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日月新
李官营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近年来,为促进乡村振兴,该村两委干部及乡贤结合实际,提出了“造血式”产业发展的路子。一方面,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经过近两年发展,辣椒、花生已经成为村里的主要产业,并逐步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带头人+农户”发展模式,种植户亩均增收近2000元;另一方面,一部分有经济基础的乡贤在村里投资办帽子厂、制瓶厂等,让村上留守妇女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工作,带动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1200元以上,从而实现了从“产业空壳村”向“产业稳步发展村”的转变。
闹店镇党委书记魏前豹说,“下一步,闹店镇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党建引领,加强‘五星’支部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同时积极推广李官营村的经验做法,通过各村摆理堂的建立,不断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化解矛盾中的积极作用,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问题有人管、服务不缺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宝丰实践贡献闹店力量。” (马国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