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朋友约我去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尖山坡。早闻尖山坡上有李禄、李海堂、李海水三兄弟绿化荒山的感人故事,但一直没去过,便欣然前往。
车行50分钟,进入山区。窗外,远处起伏的山脉峦头,时如巨龙盘绕,时如苍鹰腾飞,时如猛狮蜷卧;近处曲折的山路旁,时见灰色的峭壁,时见古朴恬静的村舍,时见金灿灿的山菊,时见火红的枫叶,一帧帧多姿多彩的景象,让人应接不暇,心旷神怡。
快到尖山坡脚下,已落霞满天。蓦然发现,不远处山坡上,一位牧羊人赶着一群羊从山坡上飘下。那洁白的羊群,像黄绿相间的山坡上飘着一朵洁白的花。山脚下,我们相遇时,司机把车停靠在路边。这时,我才看到牧羊人手里攥着羊鞭,怀里抱着一个篮子,篮子里装满金灿灿的小山菊。晚霞下,他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牧羊人背后,便是泛着迷人色彩的尖山坡。
到尖山坡时,山上的劳模事迹展览馆已闭馆,我和朋友隔着窗玻璃好奇地向里望,模模糊糊看到里面墙上挂着图文,陈列柜里放着一些书籍和遗物。展览馆前的广场上,一面红旗迎风飘扬,顺着南侧栏杆处的出口顺阶而下,惊喜发现如盖的绿荫下有一个亭子。亭子里矗立着一块石碑,石碑正面中间赫然写着:李禄纪念碑。碑立于2009年,石碑背面的碑文记录着1961年李禄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抱着坚定的信念,带着李海堂、李海水扎根尖山坡,战天斗地,绿化荒山的事迹。
寒暑易节,尖山坡上的树一天天增多,一棵棵小树稳稳地扎了根。1970年3月10日,《人民日报》以《人心红秃山绿》为题报道了他们绿化荒山的先进事迹。李禄、李海水还获得全国林业劳模称号。李禄、李海堂去世后,李海水继续带领家人在荒山上造林。至1993年,他们先后在尖山坡上绿化荒山2000余亩,植树200余万株,垒砌石墙200多道。2007年10月,尖山坡被河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曲径通幽,我们沿着蜿蜒的林荫山道往前走。临近山道拐弯右侧山旁树下,一块巨石吸引了我们。巨石上的标牌上写着“李禄旧居”,下面是一个可以容下两个人蜗居的、黑黢黢的空间。当年,李禄三兄弟在绿化荒山时,下雨了,就在这里避雨;雨停了,就接着干;累了,饿了,就在这里吃点干粮,稍稍休息后,再继续干。仰望漫山遍野蓊郁的生命之树,抚摸着一棵棵粗大的树干,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山上冒着寒暑,佝偻着身躯,一镐头一镐头刨坑、一铁锹一铁锹培土植树的坚定身影。
回城的路上,我思绪万千,人生在世,不过三万六千日,人在旅途,有晴天丽日,也有狂风暴雨,更有艰难险阻,但只要心存一念,就没有过不去的河,没有翻不过去的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郭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