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4701期 >2024-12-23编印

冬至饺子香
刊发日期:2024-12-23 作者:  语音阅读:

  “冬至大于年”,冬至吃饺子是中国人的民俗。特别是河南,这个习俗更是盛行。俗话说“冬至吃罢饺,不冻手和脚。”冬至这天,无论再忙,也不能辜负这个隆重的节日,也要腾出手来,为家人做一顿精美的饺子。

  传说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但也有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对冬至这个节气很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汉书》曰:“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每到冬至,家家户户都忙着盘饺子馅。以前冬季没有反季菜,吃白萝卜馅饺子的比较多。那时不懂营养,只是有啥吃啥。现在百度一下,惊诧于前人的智慧:萝卜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营养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消炎开胃、化痰止咳等功效。

  临近冬至,母亲就会从地窖刨出十几个白萝卜。青头白尾的白萝卜沾着湿漉漉的泥土,格外新鲜,它们是冬至饺子馅里的主角。冬吃萝卜夏吃姜,胜过医生开药方。白萝卜是小人参,是物美价廉的补品。

  母亲将白萝卜洗净,切成薄片倒入沸水锅里煮熟,然后分批次用白稀布裹着熟萝卜片,使劲拧出水分待用。

  生活总是不尽人意,那年月,肉是娘精打细算从手缝隙里挤出来的,一大盆的萝卜,一小疙瘩肉,比例总是严重失衡。娘说,肉吃的是味,少则香。我一点都不信。娘将一小疙瘩肉小心翼翼剁成肉泥之后,用刀刮至盆里,用盐、酱油、姜末、大料花椒粉拌匀。将脱尽水分的熟萝卜就着刚剁过肉的地方,剁成碎泥,称为“剁饺子馅”。剁时里面要加上葱、姜。之后再将萝卜泥与已腌制的肉泥加一勺豆油、鸡精,混搅一起,冬至的饺子馅就拌好了,剩下的交给时间,让饺子馅慢慢入味儿。

  冬至头天晚上,母亲会提前把面和好,说是让面多醒醒,包出的饺子耐煮且筋道。包饺子的时刻,一家人围坐于暖烘烘的炉火旁,温馨四溢。父亲熟练地操起擀面杖,左手捏着面皮的一角,灵活地转着圈,右手随之擀动着,面皮在他手中乖巧听话,随着擀面杖的滚动,迅速变幻成一张张薄厚均匀、边缘光滑的饺子皮。母亲取一勺馅料置于饺子皮中央,手指轻轻蘸水,沿着边缘缓缓捏合,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饺子便在手中诞生。它们整齐排列在锅簰上,犹如一群等待检阅的士兵。

  小时候,我总感觉包饺子很容易,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拿饺子皮、放馅料,却怎么也包不好,不是馅儿放多了就是放少了,包出来的饺子不是“挺着大肚子”、咧着嘴,就是“皮包骨头”,无精打采,奇形怪状的。

  要想吃上一碗好饺子,光是馅好、包得好还不够,还得掌握煮饺子的技巧。“焖锅饺子滚锅面,凤凰三点头”,这句俗话不无道理。煮面条如果水不滚,面条就会泡成一锅糊涂汤。煮饺子则相反,饺子馅多,特别是肉馅,得完全熟透。如果一直是滚锅煮,就会皮烂馅生。因此饺子下锅后,要用木铲轻轻向一个方向搅动几下,防止饺子互相粘连或粘到锅底。开始敞开锅煮,让饺子飘起来,水见滚头时,点一次凉水盖上锅盖焖一会儿;再开滚,再点一次水,盖上锅盖再焖一会儿。反复三次,饺子馅焖得熟,而且饺子皮不会破。

  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饺子,白白胖胖的饺子散发着麦香味和肉香味,再放入蒜汁、醋、辣椒调料里蘸一下,放入口中轻轻咬开。瞬间,萝卜的清甜与猪肉的鲜嫩在舌尖上交织缠绵,那浓郁的香味如同一股暖流,迅速在口腔中蔓延开来,令人陶醉不已。筋道的皮,面软的馅,嚼在嘴里满口生津。

  一口饺子,都饱含着母亲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与牵挂,这温暖的味道,恰似一条无形的情感纽带,将我与往昔的美好时光、与亲人们紧紧相连。

  冬至这一天,这小小的饺子,包进了家的温暖,吃出了年的味道。如今老百姓生活富裕了,物质条件丰裕了,随时都能吃饺子,可是在超市买的速冻饺子总让人觉得少了亲情的味道。但冬至这天大家都还是要吃上一碗饺子。这,也许就是民俗传承吧。咱就认这个节气,认这顿饺子,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念想,是寒冬里最温暖的慰藉。

  在这长长的岁月里,不管走多远,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像一根线,牵着家,牵着心。每一口饺子,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团圆的期盼。这饺子啊,就是咱冬至的魂儿,冬至节气吃饺子是习俗是传承,是一家人和气美满的团圆饭,吃热乎乎的饺子,说笑着,幸福着,期盼着,一年又一年。            (张军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