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父城·故事总第4780期 >2025-04-29编印

岁月悠悠石板河
刊发日期:2025-04-29 作者:  语音阅读:

3-4-29-1.jpg

图为石板河水库水上浮桥

  近年来,党的富民政策吹遍了山山乡乡。宝丰县西部山区石板河村的新闻也不断见诸报刊、走红网络。一时间成了八方游客的打卡地。日前,笔者走进了这个画里村庄,耳闻目睹了它的前世今生。

  车子走过几座起起伏伏的小山包之后,开始进入山谷。山谷的谷口处,一座牌坊式的山门蓦地出现在眼前,上边的“石板河风景区”几个大字遒劲有力。据观音堂示范区干部介绍,其实整个景区就是石板河村,景区不收门票,通过对省级传统村落石板河村山水资源的开发,带动这个村脱贫致富。

  路的左边是一潭碧水,几只白鹭在水边渡步,右边是一片二层小楼,整齐划一。该示范区的负责同志说,这里的住户都是从沟深处搬出来的贫困户。石板河行政村,大大小小在沟坡里分布着石板河、郜沟、关沟、关岭、干柴沟、葛花崖、铁山七个自然村。沿河谷溯水而上,路边是种植的桃林,山坡上是杂木林,与其说河水在沟里蜿蜒,不如说是在林中穿行。在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上行走,时而还要过个小桥,桥下流水淙淙。寻着这水流,就来到一座坝前,这坝是石板河水库的拦河坝,近年来,该水库风景也成为“网红”。水库里河水清冽,不时有鱼儿在游弋,岸上的树木和环绕的山峦的倒影在水里清晰可见,好一幅自然绝美的山水画。石板河村就在坝北头的山坡上。山坡上的石头房高低错落,站在沟底看层次分明。这不就是古人诗里描写的场景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这是充满乡村野趣、动感十足的画面啊。

  顺着慢坡路来到石板河村子里。第一家住户是常留群,站到路上看,他家在高处,要上十几级台阶才能到他家大门口。他家青瓦小门楼的大门朝东,而正房是坐北朝南的三间石墙瓦房。大门口旁边有棵黄楝树,看那粗壮的腰身没有百年也差不多,它生长的地方没看见多少土,就长在一堆乱石中,裸露的树根像龙爪紧紧地抓着大地,树下几块大石头,可能是常家吃饭小憩的地方。

  常正献宅和袁朵宅,并排而立,中间没有院墙,都挂有“宝丰县历史建筑”牌子,院子里有几口大缸和一个石臼,可以看出昔日生活的痕迹,没有院墙相隔的两家过去曾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现如今听说都搬到新村去了,但愿他们还是好邻居。

  这个自然村原来有69户,现在只剩下20户了,搬走的都是贫困户。

  再往里走,挂牌上写着“常石磙老宅”,是个四合院,有305年历史了。有坐北朝南五间正房,有东西厢房,原来有大门,现在只剩地基,大门台阶下十米开外的西边有一间房是磨房。正房和西厢房之间的过道处有一小门可通村外,也可通另一户人家。这个村之所以家家相通还留有偏门,也是出于安全原因。过去,山里匪患严重,家家相通,有事可以呼应相助,如果土匪从正门来,危急时可以从偏门逃到山上或下到河坡躲进南山的山洞里。

  石板河村的房屋结构从清初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没有多少变化,墙面就地取材,一石头到顶,要说变化就是从草房变成了瓦房:过去穷时用不起瓦,就是想用也运不来,但不缺草,结实耐沤又漫山遍野的黄白草就成了结顶的最好原料。到六七十年代,墙没动,而把顶翻新成了瓦顶。村主任常敏子说,修一座石头房是很不容易的,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挖三年,修三年,建三年”。山里人穷,但不缺力,也不缺建房的料,所以都是自己建房。挖,是挖石头、平地基。修,是修石头,伐木料。建,是垒墙、上檩条、钉椽子、安大梁、结顶。说石板河的石头房子结构完全没变也不确切,村民郜新发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八角两层石楼就是特例。结构独特,窗户是一整块石头掏出的,楼板是多根檩条之上铺上荆条编的笆,然后摊上白灰和炉渣反复捶打而成,既轻又结实。他的这所房屋已被确定为县级文物。

  常石磙老宅是石板河村最早的宅院。最早的主人叫常临河。石板河村原来不叫石板河村,叫桔刺沟村。清康熙年间的公元1716年,原在登封生活的常临河、常临川、常临山三兄弟分别外出逃难,老大常临河隐居鲁山县的老婆寨之后,主要靠做木勺、挖药材、卖山货维持生计。常临河经常去桔刺沟,见这里临河有水,他的名字叫临河,住到这里一定可以改变命运。安顿下来之后临河又将其母及两个弟弟临川、临山接至桔刺沟一起生活,几年时间便将河边的几十亩桔刺林变成了肥沃的良田,并在河岸的山坡上建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四合院。门前的河床经多次冲刷露出了一块长200多米、宽100多米的大石板。全家人在石板上晾晒粮食、药材、山货,孩子们在石板上嬉闹玩耍,又因石板处就是大浪河源头的一汪清泉,加上又来几户,新成村落,常氏兄弟便把桔刺沟改名为石板河村。

  石板河村对面是悬崖峭壁,崖顶有石寨叫东老寨,再往西去还有个山头叫西老寨。悬崖半空有溶洞叫“人洞”,里边发现过石器和陶器,可能是早期人类生活的遗址。有隐秘小路可通溶洞,这个洞从上边下不来,下边上不去,就是被土匪发现也干着急没办法进去,战乱年代帮助村民躲过不少灾难。现在沿崖壁修的栈道可通洞口。人洞东边四米处有个豹子洞,传说曾住过一只老豹子,洞口的石头光溜溜的,是豹子出入磨光的。好多人知道鲁山的林彪指挥所,却不知道这个指挥所最初是在西老寨下开工的。葛花崖村对面有个洞是建林彪指挥所留下的。山洞打了20多米,发现地质条件不行,才另选地方建在了鲁山。

  在郜沟,有千亩原始森林。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郜沟旧址——石板河村郜沟自然村,就被这片森林包围着,是河南省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1944年11月9日,八路军南下支队5000余人,在司令员王震、政治委员王首道带领下,从延安出发,开始南征。经汝州进入宝丰,因日伪军的袭扰,在途经宝丰时又向西绕行,从与汝州、宝丰、鲁山三县交界的观音堂西部山区穿过。1945年1月5日,路经石板河的郜沟、铁山等村,并在郜沟村驻扎。王震、王首道、郭鹏、王恩茂等首长分别住在郜沟村的郜新法、郜志元、郜年娃家老宅,另有一部分住村北头山坡根打麦场和农户家里。部队在此短暂休整时,王震司令员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各大队长参加。1月6日,经宝丰的琉璃堂、石板河、郜沟、煤窑嘴进入鲁山境。

  南下支队郜沟旧址为郜沟村郜志元老宅,该宅建于清代,坐南朝北,原为四合院。现保存有正房五间。门口两棵老檀树见证着逝去的岁月。石板河村西南与鲁山县交界的地方有个山口叫缴枪嘴,是当年南下支队击败从仓头赶来的伪自卫团,让他们缴械投降留下的。据王首道的回忆录:“五日这一天,我们原计划只走四十里即到宿营地,由于沿途不断遭到伪军骚扰、袭击,不仅多绕道三十余里,而且走的尽是山间崎岖小路,行程艰难,使人疲惫不堪。”

  石板河村,过去因为山高坡陡,交通闭塞,藏在深山无人识,是宝丰县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300多户村民,109户是贫困户。习近平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宝丰县领导和石板河村的群众认识到石板河群山环抱、森林茂密、碧水清流、鸟语花香,加上老房、古树、石寨、溶洞、革命旧址,不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吗?在县里支持下,石板河村将乡村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成立了河南省石板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2018年以来,已建成汝瓷体验馆、村史馆、呐喊喷泉、蜂蜜制作坊、130亩桃树基地、步步惊心桥、玻璃栈道、水上浮桥、葛花崖民宿、环湖步道、登山步道、观山茶室、一二号农家院等多项工程,贫困户通过搬迁安置、在景区就业及开办农家乐等实现脱贫致富。

  关岭自然村就像隐藏在森林里,村中好几棵千年老橿树,树身上又黑又粗糙的疙疙瘩瘩是岁月留下的标记。我和70多岁的卢战营在古树下相遇。得知我要和他攀谈,他热情地把我们一行让到旁边的家里。

  他家里开着农家乐,正对大门的地方是三面石墙,顶棚盖着石棉瓦的敞门大厅,用来接待客人。我们在一张核桃木的八仙桌旁坐下来,桌子是祖传的,一百多年了,现在开饭店派上了用场。上的茶水里泡着蒲公英和黄栌柴,老卢说,咱家的菜以山野菜为主,鸡是在林子里跑的,都是家常菜,很受欢迎。

  老卢家是贫困户,说起前些年的贫困日子,他说那不算苦,他爹那辈人才算受罪。他爹在时他们家住在离这个地方二里地的卢家沟,可没少遭土匪的祸害。有一次土匪把草房顶捅个大窟窿,把院里水缸砸烂,拿着缸块顺窟窿眼往里砸,逼着开门。还有一次,土匪在粮食篓里放了圪针,然后把他爹头朝下嵌到篓里逼他拿钱,家里穷得叮当响,去哪里拿钱呀。他爹的头和脸被扎得血糊淋漓,肿得斛斗一般。

  对现在的生活老卢很知足,说和父亲那辈人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上。老卢是厨子,就是谁家有红白大事掂着刀勺上门做菜的那种,当了50年厨子也没富起来,就是解决个温饱问题,后来,他给孙子取名盼盼,没想到真把好日子给盼来了。从小耳濡目染,卢盼盼也喜欢上了厨师这职业,初中毕业去北京打工当了厨子。村里搞旅游开发,村干部打电话动员盼盼回村办农家乐,一开始盼盼爷孙俩信心都不大,心想咱这穷山沟谁会来这儿吃饭,没想到生意还挺红火。多时一天接待过十几桌客人,上级支持的4万元无息贷款第二年就还上了。第一年脱了贫,第二年开上了小轿车。现在主厨是卢盼盼,他的媳妇常丽拌凉菜打下厨,卢战营在饭店忙时也帮忙,不忙时侍弄房后的果园,那里有桃树、杏树、梨树、柿树、核桃等,顾客来了开花时赏花,果熟时摘果,其乐融融,他一家也很惬意。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300多年过去了,睹物思人、睹人思新,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石板河一天天正变得美丽,石板河人的心也变得越来越敞亮。     (张振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