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特刊总第4782期 >2025-05-07编印

古代的立夏节
刊发日期:2025-05-07 作者:  语音阅读: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春季的结束,2025年立夏始于5月5日。

  立夏过后,气温明显升高,降雨量增多,农作物长势旺盛。

  “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太阳到达黄经45度,立夏,这一标志着夏季开篇的节气,便带着蓬勃的生机,悄然来临。在古人的世界里,立夏绝非一个简单的时间节点,而是一场盛大节日,串联起自然、生活与信仰,满溢着独特的魅力。

  于宫廷王室而言,立夏有着庄严肃穆的仪式。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当日,君臣皆身着朱色礼服,佩戴朱色玉饰,连车马、旗帜也尽为朱红。这一抹浓烈的红,是对炎帝神农氏与火神祝融的尊崇。他们在南郊虔诚祭祀,祈愿夏日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般庄重的仪式,不仅是对神灵的敬畏,更是彰显着天子“奉天承运”,庇佑万民的职责。

  民间,立夏的氛围则满是生活的烟火气。“立夏尝三新”的食俗盛行大江南北,虽各地物产、喜好不同,“三新”也有所差异。在南京,是玄武湖的樱桃、高淳的青梅、镇江的鲥鱼;苏州则是新熟的樱桃、青梅与麦子。樱桃红若玛瑙,颗颗饱满,咬上一口,酸甜的汁水瞬间在口中迸发;青梅青涩中带着微酸,或直接入口,或制成青梅酒,别有一番风味;鲥鱼鳞片如银,肉质鲜嫩,清蒸后淋上热油,香气四溢。人们将这些时鲜摆上祭桌,先敬祖先,再阖家品尝,以舌尖触碰季节的馈赠,感受生活的富足。

  “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在那个医疗条件有限的时代,古人用这样质朴的方式,呵护孩子度过炎热的夏日。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装入彩线编织的蛋兜,挂在孩子胸前。孩子们成群结队,兴致勃勃地斗蛋,小小的蛋壳相互碰撞,伴随着清脆声响,欢呼与笑声此起彼伏。斗蛋胜出者,满心骄傲,仿若拥有了战胜夏日暑气的力量,而这一活动,也为立夏添了几分童趣与活力。

  “立夏称人”的习俗,更有着奇妙的渊源。相传,此俗与“扶不起的阿斗”有关。立夏当日,村口或屋前树上,吊起一杆大秤,秤钩悬着长凳,男女老少依次坐上称重。称重时,旁人还会说些吉祥话,如“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秤花一打八十七,老人家活到九十一”。秤砣起落间,称量的不只是体重,更是对岁月静好的期许,希望家人在炎炎夏日,平安康健,无病无灾。

  于文人墨客而言,立夏是诗意的源泉。“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笔下,立夏时节,天气依旧清爽温和,芳草萋萋,一片葱茏。“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暖风中麦香四溢,绿树青草比繁花更具韵味的初夏景致。他们漫步于田野、庭院,用诗词记录立夏的美好,或感慨时光流转,或赞美自然生机,让立夏的意蕴,在文字中得以永恒。

  农事上,立夏也是关键节点。“立夏看夏”,此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年景基本定局。“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早稻插秧如火如荼,农人们深知,夏季的辛勤耕耘,决定着秋日的丰收。他们头顶烈日,弯腰劳作,将希望的秧苗植入水田,期盼着“麦秀风摇,稻秀雨浇”的丰收盛景。

  古代的立夏节,从宫廷祭祀到民间食俗,从孩童游戏到文人雅韵,从农事劳作到生活祈愿,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它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当我们回溯这些传统,仿若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感受立夏的魅力,也让这份古老的节气文化,在岁月长河中继续熠熠生辉。  (聂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