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过了立夏节的农历四月中旬,乡村的人们便开始忙活着拾掇打麦场了。把场糙的光不黏黏,周边摆上几口大水缸盛满水用来灭火的,入口处栽上电线杆安装好电源设备,一切就绪,偌大的一个打麦场静静的等候开镰收割麦子入场了。
打麦场,在完全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年代,是“三夏”生产的主战场。那繁忙热闹、紧张有序的场面历历在目,每到收麦季节总有些怀念之情。因为,打麦场上有乡邻们互助结伴的劳动场景,有群策群力的公序良俗传统美德,凝聚着乡风,乡俗,乡情,乡愁的农耕文明元素,是一个时期以来农业文明的真实写照。
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劳动方式的转变,打麦场在广大农村先后退出历史约有二十年之久,大多的场地均被农户栽上了树或留作它用,很难再看到打麦场了。现如今,在偏远的深山区个别小村庄上偶尔还能看到村民们手持镰刀割麦、牛拉石磙碾场的生产场面。虽然在劳动中汗流浃背,但累并快乐着!非常有诗意,有乡愁,接地气!
田野上,拖拉机的咚咚声,人们的吆喝声汇成了一部农耕交响乐曲在旷野上久久回荡。打麦场上那一堆堆一檩檩如小山头似的麦垛,通过农民朋友摊场、碾场、翻场、起场、扬场等工序才变成了金黄灿灿的麦子。时不时有玩童在场内嬉戏玩耍,抓一把麦子嚼的喷喷香,婶子、大嫂们会赶在扬出麦子装袋之时从家里端来刚出锅的油镆饯、鸡蛋、白糖茶犒劳乡邻们的帮忙打场。人们围坐在麦子堆旁,边吃边说着麦子的收成不赖,不赖!脸上露出笑哈哈的喜悦!那笑容是真实的、友善的、和美的!
打麦场,不可忘却的记忆!
打麦场,农耕文明的缩影!
打麦场,抹不去的乡愁,记忆犹新的乡情! (费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