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文艺·副刊总第4872期 >2025-09-23编印

秋分,秋天的标配
刊发日期:2025-09-23 作者:  语音阅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若说春分是春天的序章,那秋分便是秋天的正章——它恰好落在秋季九十天的正中,把秋光均匀分割,让昼夜各占一半,连寒暑都在此刻达成微妙的平衡。这“平分”的特质,成了秋天最鲜明的标配。

  秋分一到,秋天才算真正“立”住了。处暑时还偶尔反扑的暑气,到了秋分便彻底没了踪影,风里再也寻不到半分燥热,只剩清清爽爽的凉意。天也变得格外高远,云朵疏疏朗朗地飘着,不像夏天那样厚重成团,而是轻薄得像纱,衬得天空愈发湛蓝。树叶还没到大规模飘落的时候,枝头仍是一片浓绿,却又悄悄添了几分层次——枫叶镶上了红边,银杏染了浅黄,连平日里单调的梧桐叶,也多了几分金黄的晕染。这时节最适合远足,踩着落了几片叶子的小径,听风穿过树林的声响,看远处田野里翻滚的金浪,连心情都变得开阔起来——哪怕脚步没动,心也能跟着秋风走得很远,离思念的人更近几分。

  如今的秋分,又多了个充满烟火气的标配——“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属于亿万农民的节日,稻穗压弯了秸秆,金灿灿的一片,风一吹便发出沙沙的欢唱;玉米棒剥去外衣,露出饱满的颗粒,堆在院子里像座小山;红薯从土里挖出来,带着泥土的芬芳,沉甸甸的;棉花地里,雪白的棉絮绽满枝头,农妇们挎篮子采摘,指尖沾着棉絮的软。田埂上、晒场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人们脸上都挂着藏不住的笑——这是一年里最踏实的时刻,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空气中飘着粮食的香、瓜果的甜,还有人们的欢声笑语,把秋分的农村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也让“丰收”成了秋分最动人的注脚。

  秋分的养生,也有着代代相传的标配,核心就一个“收”字,顺应天时才能养好生。穿衣上,“春捂秋冻”的说法虽有道理,却不能盲目跟风。老人和小孩体质弱,头、腹、脚这三个部位可得护好,早晚温差大时,及时添件薄外套,别让寒气钻了空子。饮食上,“贴秋膘”正当时,但可不是胡吃海塞,得讲究滋阴润肺。清晨喝碗温热的苓术百合粥,软糯香甜,润了肠胃;午后吃碗冰糖鸭蛋羹,细腻爽滑,补了阴气;偶尔再吃些梨、银耳,既能缓解秋燥,又能补充营养。睡眠上,也该跟着节气调整,《黄帝内经》说的“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很有道理,晚上早些入睡,养足精神,早上伴着鸡鸣起床,呼吸新鲜的秋气,整个人都神清气爽。

  秋分就像秋天里一位低调的使者,藏在二十四节气中,不张扬,却把秋天的标配一一呈现:有平分秋色的从容,有丰收喜悦的热闹,有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它不像立春那样充满新生的惊喜,也不像冬至那样有着浓厚的仪式感,却用最实在的模样,诠释着秋天的真谛,就像生活里那些平凡岗位上的人,默默付出,却让日子变得格外踏实、温暖。

(王婉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