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上干旱酷热,民不聊生。为了解救天下苍生,力大无穷的后羿就用弓箭射掉了九个,并命令剩下的那一个按时升落,造福人间。后羿的勇敢行为获得了上天的赞赏,西王母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就赠送给他仙药。后羿把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被小人蓬蒙发现,嫦娥怕仙药落入坏人之手,就偷偷地服下。嫦娥的身体立刻变轻,不由自主地飞到了月亮之上,成了独守广寒的仙子。后羿十分思念妻子,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就在桂花树下进行拜祭,这种拜月、赏月、喝桂花酒的习俗很快就在人间流传了下来。
中秋的起源是出于人们对天地自然万物的崇拜和敬畏。我国古代的帝王,都有春天拜日、秋天拜月的制度。在《周记.礼记》中就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记载,夕月,就是祭拜月亮的意思。春天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春耕春播的季节,天子朝日就是乞求上天保佑人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中秋是收获的季节,帝王拜月,就是要感谢大地丰厚的恩赐,拜求月神保佑人间家庭幸福,安居乐业。到了汉朝时期,中秋拜月、赏月的活动在民间更加普及,并留下了貂蝉拜月的故事。唐朝时期,中秋正式成为官方颁布的法定节日;在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和春节齐名,列为我国最重要的四大节日之一。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是祭月时使用的一种面饼,被称为宫饼、月团、团圆饼,后来在制作的时候逐渐加入饴糖、花生、瓜子、水果、胡桃及香料,形成了一种外酥里嫩、香甜可口的美食,受到人们的喜欢。“月饼”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后来人们把月饼和月亮的圆形结合起来,赋予了“团聚”“团圆”“圆满”等含义。宋朝苏东坡有诗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就是来赞美月饼的。相传在元朝末年,为反抗蒙古人的残暴统治,汉族人民在仲秋赠送月饼的时候,在饼中夹着“八月十五杀鞑子(汉人称蒙古人为鞑子)”的纸条来传递信息,从而使八月十五吃月饼更成为一种美谈。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传统果仁月饼的基础上,做出了枣泥月饼、水果月饼、蛋黄月饼等不同风格、不同口味的月饼,有的甚至是用肉馅、虾仁、蟹黄等做成的月饼,使月饼的营养更加丰富,味道更加的鲜美。
在我国的民间,每逢中秋都有和春节一样走亲访友的习俗,带着月饼和其他礼品到亲友家走一走,也算是相互间的问候和祝福。仲秋的晚上,人们一般都要举行祭月、赏月活动,在月光下摆下香案和供品,点上香烛,全家人一起磕头祭拜,然后一起吃着月饼,品着美酒,谈天说地,其乐融融。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团聚的时候,如果有人不在家,也要为他留一副碗筷,倒一杯美酒,作为一种牵挂;一个身在外地的游子,无论走多远,都要回家过节。现在,现代化的高铁、飞机等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使万家团聚更为方便。
在我国某些地区,还保留着燃灯、走月、观潮等习俗。燃灯就是把点燃的灯笼高高地挂在屋檐上、树枝上,和皎洁的月光一起去营造一个明亮辉煌的环境,也叫“树中秋”;走月就是三、五位好友趁着月光到野外郊游,清风朗月,或对月小酌,或吟诗作对,谈笑风生;还有一个传说,如果多年已婚未育的妇女在这一天夜里去游夫子庙,过三桥,很快就会有喜。
中秋节还有月夕、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等20多个名字,是一个人民期盼生活美好、家庭团圆、国泰民安的节日。(朱春锋)